-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人物报道的取胜之道.doc
试论人物报道的取胜之道
【摘 要】人物报道写作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军著名新闻人江永红因其在人物报道方面卓有建树而广受各界赞誉,其独到的人物报道写作手法可充分借鉴利用。其人物报道之道主要体现在根据宣传要求选取典型、紧扣人物个性精心打磨、立足质朴自然描人叙事、求言简义丰吸引读者。
【关键词】人物报道 写作手法 取胜之道
从一名炊事员成长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将军记者,江永红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也是他的奋斗史和成功史。江永红主持和参与的新闻报道涉及方方面面,但无论是军事报道、政工报道、后勤报道亦或装备报道,都能屡出佳作,以奇制胜。本文主要择取江永红的人物报道写作手法加以透析,以期为工作在新闻战线上尤其是从事新闻写作的从业者提供借鉴。
一、因时而变,根据宣传要求选取典型
江永红的人物报道写作,笔下写的无论是谁,写作体裁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访问记,都受到广大官兵的追捧和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报道契合了时代要求、贴近了官兵实际。
新闻界不乏文思敏捷、倚马可待的记者,但并非所有创作出来的新闻作品都能付梓见报。究其根源,是因为一些记者没有全局意识、不了解究竟哪些人物可以报道、值得报道,更多的人仅仅立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认为自己感觉良好的就应该加以报道,进行宣传,最终却往往得不偿失。正如江永红所讲:“报纸选择头条的标准首先是宣传需要,然后才在符合宣传需要的前提下优中选择。”①
目光之所及,行动之所趋。报纸的宣传要求是与时代、社会以及官兵关心的问题紧密联系的。记者在动笔写人之前应当学会“跳出来”,把目光尽量放远,以此攫取合适的报道人选。江永红从1979年在云南前线写稿的经历中总结出了“身在前方勿忘后方”的写作经验。简而言之,就是写的东西要有针对性,要切中时弊,要围绕某种思想倾向或所关心的问题来写稿。人物通讯《小将出马》就是针对“学生官带兵不行、打仗不行”的定向思维所写的。
二、突出个性,紧扣人物个性精心打磨
人过一百,形形色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鉴于此,写人往往比记事更为复杂。对于记者而言,这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这里的关键在于记者能否把握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区别,进而能否把其中的区别完全展现出来告知读者。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一“区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呢?人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言行举止的根源,也是人与人相区别的本质差别。记者虽不能直接描写人的心理活动,但却能依托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刻画人物,这就是人的言行举止。
正如江永红所说:“抓住了个性,人物就活了。”记者写人物,单纯记故事还远远不够;要把人物写好写活,个性的言行举止必不可少。江永红笔下人物个个都不同,可以说人物语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扮演‘蓝军’只能当老虎,不能当熊猫”,这是“蓝军司令”王聚生的虎气;“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不中不中”,这是志愿兵孙铁锤的憨气;“你点哪个目标,我们就打哪个;要哪个战士打,任你点;要求用哪种姿势打,都行”,这是班长吴晓明的霸气……虽然都是军人,但由于身处不同岗位、担当不同职责、有着不同经历,再经过作者的精心打磨,一个个都变得生龙活虎。李秋桂本来也是一个老典型,但先前写他的报道大多死气沉沉,呆板无生气。江永红通过细心观察,捕捉到了李秋桂“穷琢磨”这一特点,进而对其展开描述。不仅如此,作者还将“穷琢磨”这一个性升华,在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办成大事,非发扬“穷琢磨”的精神不可。所以,记者在写人物的时候,应树立精品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盲目跟风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不能体现人物的个性,更是文风上的一种弊病。
三、淡妆淡抹,立足质朴自然描人叙事
为了增添人物报道的色彩效果,在保证报道客观原则前提下一定程度的修饰或点缀并无不可,这也是当前一些人物报道的通用做法。然而与此同时,过度渲染和夸大的报道也层出不穷,这类人物报道往往是浓妆艳抹,僭越新闻报道客观原则,忽视修饰点缀的合理容忍度。在行文中通常表现为滥用形容词、滥加评论或滥发感慨、滥发豪言壮语,更有甚者直接把报道对象塑造成 “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或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形象,“天上地下,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几乎没有任何缺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大全”,这种貌似完美无缺的人物典型,实则最令读者反感,毕竟现实中难以找到或者说根本找不到这一类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记者应当怀揣着这样一种思想去写人叙事,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不必渲染,尽可能地以白描的方式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做到“原汁原味”。倘若笔头劲道,悉心勾勒定会比大肆渲染出来的人物形象更为真实,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抗洪英雄李向群是如此,组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