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淮河流域蚕桑科技变迁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淮河流域蚕桑科技变迁研究.doc

安徽淮河流域蚕桑科技变迁研究   【摘要】基于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蚕桑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地归纳和分析,尝试把安徽淮河流域蚕桑科技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唐以前的起源演进期;唐宋元的初步发展期;明代之恢复兴盛期;清末民初的近代化改良期。   【关键词】安徽;淮河流域;蚕桑科技变迁   从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来看,淮河在安徽境内的流域主要包括当今的阜阳、淮南、淮北、亳州、蚌埠、宿州、六安等7市完整地区,滁州的大部分地区(明光、天长2市及凤阳、定远2县),以及合肥的小部分地区(主要是长丰县)。现在,这一地区蚕桑业发展势弱,研究人员和当地人民都不够重视,而在历史上,这个区域可曾是蚕丝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故笔者尝试对这一地区清以前蚕桑科技变迁做一初步归纳和分析,以期有抛砖引玉之功。   一、唐以前安徽淮河流域蚕桑科技的起源及演进   由于年代久远,受相关资料留存不完整、遗失等因素制约,对于中国蚕桑起源的具体时间,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几近达成一致意见,即蚕桑不是单一起源于某地,而是可能起源于多地,黄河与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其中下游地区是诸多重要农业物种的起源地,蚕桑亦无例外,而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安徽淮河流域亦不可能与蚕桑生产与科技发展完全割裂开来。   《淮南子》对安徽淮河流域的蚕桑事迹曾有记载:“禹会诸候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1]所记涂山也被称为当涂山,位于淮河东岸,在今安徽滁州的怀远县境内,在县城东南约八里处,其山的西南方还有一个禹会村,乃是当时会见各部落首领的神圣处所。据《怀远县志》和《风阳府志》记载的史料反映,大禹生活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渐趋丰富,诸侯职位也有了等级上的贵贱之分,各氏族首领都必须按其等级佩带相应的礼服和礼冠,以示区别。而且,各氏族首领出席在涂山举办的隆重大会时,要想朝见圣神的禹帝,帛和玉是必不可少的通行证[2]。这个史实材料告诉我们,早在禹时,蚕桑等丝织物就已经在安徽淮河流域出现了。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大禹治水后,全国被分为冀、兖、青、徐、豫、扬、荆、雍、梁等九州,并整饬国土,加强农业生产,种桑养蚕为其重要措施之一,其中提到冀、兖、青、徐、豫、扬、荆这六州皆出蚕桑[3],徐州即为包括现今皖北等淮河地域在内的地区。表明当时安徽淮河流域的人们在生产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茧丝纤维生产纺织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域上隶属于淮河流域的安徽肥西县大墩子出土了一批陶制的陶网坠、陶纺轮等古物,据考证约为公元11~16世纪,是商代的一处遗址,纺轮的出土也正验证了当时与纺织业相关的生产活动于安徽江淮流域开始出现。   淮河流域的亳州,因紧临当时著名的绣织地区河南商邱,其蚕桑发展时间和规模可能居安徽全省领先地位。1973年,亳州的一处工地上出土了3座隋朝墓葬,据考证乃是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由外地移葬于此的,多种陶瓷器物被发掘出土,其中就有运输丝绸等物的骆驼陶俑。这也证明了在1300年前,以亳州为代表的安徽淮河流域的丝织品有了很大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质量上也很高[4]。   东晋和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的徐淮地区是各诸侯等统治势力争相力夺之地。为维持或扩大其统治地区,大都统治者重视蚕桑生产,并以蚕丝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各统治集团的经济与政治实力的主要依据。《南史》曾记述过这样一个小材料,说的是在公元505年,韦俊任南朝梁大将,率兵占领安徽淮河流域的合肥时,发现有几十间屋堆的都是绢等丝织物。   安徽淮河流域的凤阳府还曾被改名为“蚕府”[5]。这是发生在西汉末年的事,当时王莽篡汉后建立了新朝,处于重视农业生产和满足自己锦衣玉食的富贵享受,为了显示重视蚕桑生产的决心,一时意气就把凤阳府改为“蚕府”了。有趣的故事中也折射出当时安徽淮河流域蚕丝发展的些许史迹。   二、唐宋元安徽淮河流域蚕桑科技的初步发展   唐代安徽淮河流域蚕桑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初步兴起的阶段。此阶段出现了专门从事丝织生产的私人手工作坊,丝织等农家手工业品有了明显的增长,特别是绢的产量增长较快。《唐六典》曾记载,亳州生产的绢被列为一等品,颖州(今阜阳)和泗州(今泗县、五河)所生产的绢也名列前茅,这三个地区皆属现今的安徽淮河流域地区。《新唐书·地理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在当时整个上贡绢的中国范围内28个州郡中,属安徽淮河流域的亳州、宋州为最优。安徽淮河流域历代还有锦的产品;北宋时期的淮南地区土地肥沃,出产茶、盐、丝、帛等产品,尤其以丝帛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及政治经济紧密相关,“平时一路上供内藏绸绢九十余万”[6]。 亳州绉纱较其他地方更是优质独特,素有轻巧华丽的美誉,工艺精巧细腻,别具一格,深受当时权贵的宠爱。可见,当时安徽淮河地区的蚕桑生产与科技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