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专题doc.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话剧专题doc

讲 课 关于中国话剧的发端,学术界一直有争论。纪念中国话剧90周年,是从1907年“春柳社”成立算起的。这只是一种观点。目前,1899年开始的上海学生演剧正日益受到重视,被很多学者视为现代中国话剧的雏形。从1899年到1907年,上海的学生戏已很红火。“春柳社”的创始人之一李叔同,本来就在南洋公学教书并且是学生演剧活动的组织者、“沪学会”的创办人。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组织“春柳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正是由于先有了学生演剧的经历,李叔同在日本才会被兴起不久的“新派剧”所吸引。日本的“新派剧”与中国的学生演剧有很大的共同性。日本本来只有一种传统戏剧——歌舞伎,表演讲究程式和变形,念白有规定的格式和特殊的腔调,演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新派剧”是在欧美戏剧影响下、以不同于歌舞伎的形式出现的,对话和表演都用接近生活的语调和动作,不必下功夫练习唱腔和舞蹈动作,就能上台去表演。在上海从事过学生演剧的李叔同对这种“新派剧”一拍即合,决非偶然。 在艺术手法上,学生戏和后来的“文明戏”都呈现过新旧杂陈、非驴非马的现象。具体地说,在演出过程中,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京剧的表现手段,如插入一点唱腔,甚至耍一点枪花。这是不奇怪的。演出者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耳濡目染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可资借鉴的也主要是中国戏曲,他们在演出中不可能不受戏曲的影响。在雏形期,各种艺术因素混杂在一起,是正常状态。从民族戏曲中吸收营养,正说明早期话剧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催化,却绝非对国外戏剧的照搬。它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存,就不能不按中国的国情加以改造。欧阳予倩曾把早期话剧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春柳社”——“新剧同志会”系统,对艺术形式的完整考虑较多;一个是任天知的“进化团”系统,他们的“故事编排却按中国戏曲的方法,源源本本,有头有尾,多用明场,少用暗场,为了贯空情节大演‘幕外戏’,有时还打破话剧形式,演员直接向台下说一篇大道理”(见田汉《予倩话剧创作谈》)“进化团”演出的剧目多有浓厚政治鼓动色彩,在反映国内现实生活时,进行的是双向吸收、双重改造:既吸收日本“新派剧”的长处,又加以变异以适应中国观众的口味;吸收戏曲的成分,但又不是原有戏曲的照搬。这种双向吸收、双重改造,正是戏剧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种承继、交流关系。 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话剧是“舶来品”,是外来文化。它是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吸收着中国民族文化的营养,又吸收了外来文化和长处,受到外来文化的催化而诞生的。它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五四前后,胡适、傅斯年、钱玄同、周作人等在《新青年》上展开一场关于“戏剧改良”的讨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戏曲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价值”(傅斯年),明确提出“至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这“没有什么欧化不欧化”的问题(周作人),钱玄同对此表示“句句都赞成”。应当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对欧美戏剧作品和理论的引进,不失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们的观点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也是事实。一切都以欧美戏剧为榜样,与政治上、思想文化上“全盘西化”的主张是一致的。这种主张对话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脱离广大中国老百姓的需要和欣赏习惯,关在“象牙之塔”里搞自我陶醉的探索,追求唯美主义的“纯艺术”,以后话剧发展中出现过的这类弊端,恐怕都与此有关。 然而,中国话剧的主流,却是走的一条扎根在中国土壤上的路。中国话剧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现实不允许艺术家长期关在“象牙之塔”里。中国第一流的话剧工作者都燃烧着爱国热情,密切关注着现实,他们继承并发扬了话剧创始期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作品投入时代的洪流。除了在内容上紧随时代的步伐之外,在艺术上他们努力从民族文化尤其是戏曲中吸取营养,力求使自己的作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 欧阳予倩最初是“春柳社”的成员、留日学生,1912年应陆镜若之邀,在上海参加了“新剧同志会”,同时学习京剧。以后,他在新剧、京剧的舞台上都活跃一时。他一直没有把话剧和京剧看成互不相干、互不相容的对立物,有时在演出话剧时还插上一段京剧。1919年他主持南通伶工学社,该校虽培养京剧演员,但欧阳予倩还兼教话剧课,讲授戏剧理论和外国戏剧。1929年他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以创造适应时代的、为民众的新剧为宗旨。该所附设戏剧学校(校长为洪深),演剧系学生半习京剧,半习话剧。欧阳予倩作为京剧艺术家,曾与梅兰芳、周信芳等同台;他又参加过田汉主持的“南国社”,演出话剧。抗日战争期间,他也是一面编演话剧,一面编演京剧、桂剧。 田汉是中国话剧运动的一面旗帜。他就说过,他“从来不把戏曲和话剧截然分开”,他“主要是由传统戏曲吸引到戏剧世界来的,因而从传统戏曲中得到很多的教益”。田汉针对“三一律”给话剧造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