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神经网络.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OM神经网络

第4章 SOM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生物学研究表明,在人脑的感觉通道上,神经元的组织原理是有序排列的。当外界的特定时空信息输入时,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兴奋,而且类似的外界信息在对应的区域是连续映像的。生物视网膜中有许多特定的细胞对特定的图形比较敏感,当视网膜中有若干个接收单元同时受特定模式刺激时,就使大脑皮层中的特定神经元开始兴奋,输入模式接近,与之对应的兴奋神经元也接近;在听觉通道上,神经元在结构排列上与频率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某个频率,特定的神经元具有最大的响应,位置相邻的神经元具有相近的频率特征,而远离的神经元具有的频率特征差别也较大。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这种响应特点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自组织形成的。 据此芬兰Helsinki大学的Kohonen T.教授提出了一种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M),又称Kohonen网络[1-5]。Kohonen认为,一个神经网络接受外界输入模式时,将会分为不同的对应区域,各区域对输入模式有不同的响应特征,而这个过程是自动完成的。SOM网络正是根据这一看法提出的,其特点与人脑的自组织特性相类似。 4.1 竞争学习算法基础[6] 4.1.1 1.定义 自组织神经网络是无导师学习网络。它通过自动寻找样本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自组织、自适应地改变网络参数与结构。 2.结构 层次型结构,具有竞争层。典型结构:输入层+竞争层。如图4-1所示。 图4-1 自组织神经网络结构 输入层:接受外界信息,将输入模式向竞争层传递,起“观察”作用。 竞争层:负责对输入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寻找规律,并归类。 4.1.2 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原理 1.分类与输入模式的相似性 分类是在类别知识等导师信号的指导下,将待识别的输入模式分配到各自的模式类中,无导师指导的分类称为聚类,聚类的目的是将相似的模式样本划归一类,而将不相似的分离开来,实现模式样本的类内相似性和类间分离性。由于无导师学习的训练样本中不含期望输出,因此对于某一输入模式样本应属于哪一类并没有任何先验知识。对于一组输入模式,只能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来分为若干类,因此,相似性是输入模式的聚类依据。 2.相似性测量 神经网络的输入模式向量的相似性测量可用向量之间的距离来衡量。常用的方法有欧氏距离法和余弦法两种。 (1)欧式距离法 设为两向量,其间的欧式距离 (4-1) 越小,与越接近,两者越相似,当时,;以(常数)为判据,可对输入向量模式进行聚类分析: 由于均小于,均小于,而, , ,故将输入模式分为类1和类2两大类,如图4-2所示。 (2)余弦法 设为两向量,其间的夹角余弦 (4-2) 越小,与越接近,两者越相似;当=0时,=1,;同样以为判据可进行聚类分析。 图4-2 基于欧式距离法的模式分类 3.竞争学习原理 竞争学习规则的生理学基础是神经细胞的侧抑制现象:当一个神经细胞兴奋后,会对其周围的神经细胞产生抑制作用。最强的抑制作用是竞争获胜的“唯我独兴”,这种做法称为“胜者为王”(Winner-Take-All,WTA)。竞争学习规则就是从神经细胞的侧抑制现象获得的。它的学习步骤为: (1)向量归一化 对自组织网络中的当前输入模式向量、竞争层中各神经元对应的内星权向量(),全部进行归一化处理,如图4-3所示,得到和: , (4-3) 图4-3 向量归一化 (2)寻找获胜神经元 将与竞争层所有神经元对应的内星权向量进行相似性比较。最相似的神经元获胜,权向量为: (4-4) (3)网络输出与权调整 按WTA学习法则,获胜神经元输出为“1”,其余为0。即: (4-5) 只有获胜神经元才有权调整其权向量。其权向量学习调整如下: (4-6) 为学习率,一般随着学习的进展而减小,即调整的程度越来越小,趋于聚类中心。 (4)重新归一化处理 归一化后的权向量经过调整后,得到的新向量不再是单位向量,因此要对学习调整后的向量重新进行归一化,循环运算,直到学习率衰减到0。 为了更好地说明竞争学习算法的聚类分析效果,下面以一具体实例进行计算[6]。 【例4-1】用竞争学习算法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