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增强初小学生中科学习动机的策略
增強初小學生中文科學習動機的策略
徐俊祥、陳美玲
“增強初小學生中文科學習動機的策略”
徐俊祥、陳美玲
論文提要
學習動機是學習成敗的關鍵要項,而可以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可歸納為: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學習模式、學習情境,四者表裏互扣,相互對應,不可或缺。學校一向作為一個大量密集式生產的場所,肯定造成不少異化的教育效果,扭曲學習的本質。每個人嬰孩時期已有的天賦學習及探索精神,往往會受學校教育所挫傷,值得我們深思反省。本文目的在闡述一間小學針對學習動機而設計的中文科校本課程之實踐經驗,試圖印證上述影響學習動機不同因素的幾項有效策略。該些策略是中文大學黃顯華教授領導之「小學生在中、英、數三科學習動機與模式發展與研究計劃」當中之中文科教學發展策略,其中依據TARGET六個度向:課業、權責、認可、組合、評估及時間,制定高動機學習模式的教學發展策略。本文從該六個度向加以表述,當中直接影響小學生學習中文的幾個關鍵環節,包括:如何從聽講帶動閱讀;如何編擬既生活化又具真情實感的閱讀材料;如何拒絕用大量默寫及強記的方法帶領學習,另闢默寫的新蹊徑;如何把大量閱讀變成學習中最快樂的環節;如何利用漢字結構、漢語規律及音律,鋪排成識字及寫字教學;如何將課後的補救教學轉化為個個孩子都喜歡的「中文加油站」;與及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等。這一切策略,環環緊扣,透過教師與學生的情感與思想的交流,循環往返地將一向被認為沉悶的中文教學演化為活潑主動的課堂學習。
(一)前言
不少香港學生從小二開始在學習上已遭遇困難,失去學習興趣,不喜歡上課(黃顯華等,1996)。普及教育施行以來,教育政策及課程的制定者、學校以至前線教師,無論從教學信念及實際策略來看,對如此普遍的學習現象均關注不足(黃顯華、韓孝述、趙志成,1997)。
以一般二、三年級學生而言,情意與感知的因素肯定遠蓋認知與思維,七、八歲的孩子難以透徹理解:今日的刻苦耐勞可以換取將來長大後的驕人成就,故學習興趣必然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學生一旦全面失去學習興趣,絕大部份情況已等於宣佈學習失敗,以致終身受挫。學校一向作為一個大量密集式生產的場所,肯定造成不少異化的教育效果,扭曲學習的本質。每個人嬰孩時期已有的天賦學習及探索精神,往往會受學校教育所挫傷,值得我們深思反省。忽視學習動機的保育,難以面對教學出現的問題,更遑論如何提升全港學生的學習成績及水平。Caswell對學習興趣有以下看法:「學生為主動學習的個體,其興趣及欲望為教育可能性(educational possibilities)的基礎。」 (李子健、黃顯華,1996) 因此,如何提升學習動機自然成為學習成敗的關鍵要項(梁淑儀等,2000)。
(二)文獻綜述
學習目標
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設定的學習目標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最為深遠,可以劃分為以表現取向為目標(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和以通達取向為目標(Mastery Goal Orientation)(黃顯華等,2001;連文嘗,黃顯華,1999;Ames,Ames,1984)。以表現為目標的學生關注的是自己在別人眼中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他們讀書的目的是要贏別人,向別人展示自己的能力,或是隱藏自己所缺乏的能力。相反,以通達為目標的學生關注的是知識的掌握。他們讀書的目的是培養和增進自己的能力,不斷求取進步。換言之,是一種贏自己的心態(林瑞芳,羅瑞芬,張詠恩,2000;Elliott, Dweck, 1988)。
以表現取向為目標的學生著重與別人比較,自信心往往建立在別人是否認同自己之上,而非關注自己的能力,學習動機因而易受他人影響。遇到挫折時更容易情緒低落,甚至自我貶抑。以通達取向為目標的學生較重視自己是否掌握學習的能力,故較易為增長知識而不斷努力,不斷進步,遇到挫折會關注自己怎樣才能掌握能力,一般都能夠正面地面對挫折,作出檢討,努力改善。因此以表現取向作為學習目標,對提升學習動機可算是關鍵要項。
成敗歸因
學生如果將成敗得失歸因於外在及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天份、愚蠢、課業或考核的難易、運氣等,由於該些因素難以用一己之力或後天能力去改變,自然會缺乏進取的動力;相反,如歸因於內在及可控制的因素,如:自己付出的努力、留心程度、研習多少時間、是否掌握該些內容或能力等,就會更容易及有信心地改變該些較易控制的因素來求取成功(Weiten, 1998; Zimbardo,1992)。為使學生相信改善策略可補救失敗,更投入及有效地運用策略解決困難,就更有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貫徹這歸因信念,努力避免有意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