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族端节 水族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 ??? 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水族农耕文明之体现——“斗角舞” 水家人的“易经”——水书 水书是水族古老文字,水族将它称为泐睢,泐即文字,睢即水家,泐睢意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水书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此外,水书还有其他的荣誉称号:比如水家人的易经、百科全书,是解读水族悠远、沧桑、苦涩历史的重要典籍。? 水族剪纸 “刺绣艺术的活化石”——水族马尾绣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 拉祜族 相传,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发了一次空前的水灾,洪水把一切都吞没了,面对滔天的巨浪,人类的祖先为了保存一点人类繁衍的希望,把五十对男女分别放进了五十只大葫芦里,并把葫芦放进水里,让它随波漂流,其中的一只葫芦,随着水流,到了这片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原上。洪水退去,葫芦分成了两半,从里面走出来的一对男女,并成了今天这块土地上世居民族的祖先---拉祜族的祖先,所以,直至今天,拉祜族人都称自己为葫芦里诞生的民族,从他们世代相传的各种图腾中,以及流传至今的传说之中,都能看到拉祜族人民对葫芦的无限感激与崇敬。为了纪念这个诞生的日子,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并成了拉祜族人民纪念祖先的日子---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 拉祜族芦笙舞 ??是拉祜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拉祜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庆祝方式,是拉祜族舞蹈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拉祜族吉祥物——葫芦笙 吹笙起舞——拉祜族之乐 拉祜族民族建筑 拉祜族小三弦 第六课、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 数量约为39.7万,主要从事农业。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佤文。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 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 客敬酒习俗多样。主人用葫芦(盛 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 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 要喝到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 远不忘。 佤族杆栏式建筑 木鼓是佤族传说中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民族繁衍之源头,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佤族崇拜多神,在人们崇拜的众多神灵之中,“木依吉”神和“阿依俄”神是具有不同神力的两尊大神。创造宇宙万物的“木依吉”神,掌握着世间一切的生杀大权。佤族人民为了获得生活的宁静和作物的丰产,在绝大多数的传统祭祀中都以祭祀“木依吉”神为主,并用歌舞使其愉悦而祈求佑护,因而产生了独特的佤族木鼓舞。 佤族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木鼓舞 欢快地跳竿而舞——云南佤族竹竿舞 畲族 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他们有自己的 语言,没有本民族的 文字。“凤凰装” 是畲族妇女特有 的装束。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族主要分布在哪几个省? 人口数量有多少?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省,人口 数量约为71万。 具有“传家之宝”美誉的畲歌 一种古老的舞蹈——畲族粑糟舞 畲族粑糟舞因舞者围绕粑糟,边敲边舞而得名,是畲族人独创的一种古老舞蹈。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州麻江县境内。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始的粑糟舞是在老人归天、众族人为老人送终守灵而跳,为老人在阴间驱邪驱鬼,后来渐渐演变成喜庆舞蹈。该舞蹈集祭祀、娱乐为一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