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响英参加小学学培训体会(14.6.5交县局).docVIP

莫响英参加小学学培训体会(14.6.5交县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响英参加小学学培训体会(14.6.5交县局)

聆听名师讲课 得以观念洗礼 ——听朱国荣等三位特级教师示范课及解读课标有感 2014年3月29日——30日我参加了为期1天半的“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数学16课时集中培训。”对于我来说,能参加这样的培训我感到非常的幸运,我从心里很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做好笔记,及时总结反思,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训中,有特级教师引领下的课堂观察研究,还有纠结而又多磨收获多多的教学实践活动,仅仅1天半的培训学习,既是观念上的洗礼,也是理论上的充电,既是知识上的积淀,也是教学技能的提高。回顾学习培训历程,我的收获很多。 29日上午先听取朱老师展示精彩的课堂《分数的意义》,通过“去繁从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片断中,朱老师的一句“从8枚棋子中你能看出这个分数吗”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各自的知识经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参差不齐,有的认为1枚棋子是,有的认为2枚棋子是,还有的认为4枚棋子是。接着用课件出示有趣的图片和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喜洋洋吃了一个月饼的,懒洋洋吃了一盒月饼的。谁吃的多些?朱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回答。学生都根据自己画出的回答:有的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把一份涂出来;有的画4个月饼,涂一个;有的画16个,涂4个;这时朱老师引导学生找单位“1”.……综观整堂课,朱老师没有用设计好的问题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进行真诚对话,整个教学始终围绕让学生理解是一个整体的4份中的1份来不断加以展开与拓展。课堂上通过有序的反馈、矛盾的激发、思维的碰撞,引领学生对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对的认知从单一走向厚实。正是由于朱老师教学环节预设的“简单”,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接着聆听朱教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核心概念解读和教学实践例谈”。朱老师对教材的独特解读,对课堂精彩的把握,那样让人难忘,精彩纷呈,深受启发。朱老师借助歌德的“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抛砖引玉。从课程标准的变动、理念、核心概念进行分析解读,实例剖析。第一板块:从数学课标的修订过程;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研读课程标准,关注教材修改,仔细分析了课改的变动处。第二板块:核心概念的解读和教学实例例谈。解读“双基”到“四基”,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的领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仔细解读了怎样界定数学基本思想?从长方形的面积的推导,年、月、日,三角形的复习课课例中解读如何渗透数学思想?他的观点是:多见多重复——积累经验。仔细解读了怎样解释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哪些?最后,朱老师强调着:我们的数学教学,注重思考力的培养,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29日下午,有幸聆听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叶柱老师的“解决问题(连乘)”的精彩课堂展示及“以学定教”观点报告,收获很多。叶柱老师上课的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问题表达清晰明了,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教师是该出手时进行点拨,评价适时适当,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虽然材料呈现非常简单,但学生始终“在线”,真正是以学定教。在叶柱老师的一课上,叶老师直截了当的出示课题:解决问题。很幽默地问:“问题在哪里呢?”接着出示了:图片呈现“3个方阵做操的画面”。改编自教材99页的主题图。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自己列式解答。让学生交流环节,紧紧围绕“每个方阵有多少人?”进行说理研究。8×5=40人,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能把他解决的在图上圈出来?这个算式中的8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解决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不但要会解决,还要理解解决问题本质意义。再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3个方阵共多少人?”展开探讨。探讨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实现了三种基本解法“8×5×3”、“5×3×8”、“8×3×5”。叶老师对解法的交流中,以学定教,充分让学生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体会“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以学定教:从备课开始”的观点报告中,叶柱老师着力从教学设计层面来体现“以学定教”。从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从我们熟悉的课标,建议中给我们解读“以学定教”。课标中: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叶柱老师给我们解读“学”在前,“教”在后。“教”贴合“学”,方能有效。让我们感受“数学还是那个数学,而学生已经不是那批学生了。叶柱老师提出的观点:“改进预设”比“善待生成”更重要。我感触很深。他从教学设计

文档评论(0)

yzc6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