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汉简写移燧病书牒与干支纪日制度研究载《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6期.docVIP

028汉简写移燧病书牒与干支纪日制度研究载《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6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28汉简写移燧病书牒与干支纪日制度研究载《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6期

汉简《写移燧长病书牒》与干支纪日制度研究 王 铭 蒋卫荣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学系 江苏苏州 215021) 摘要 通过对汉代文献《写移燧长病书牒》的疏考,探讨牒文种的演变源流与干支纪日制度。汉代牒文既用于下级对上级,也用于民众对官府。三国至南北朝,牒又多由私人、民众上于官府进行诉讼。唐代,将牒文用途局限于下级达于上级;对民众上于官府进行诉讼的用途,则另设辞文种。宋元时期,牒这一古老文种出现繁衍、解析。降及明清,分支为上行、平行、下行的牒。古代干支的起源;夏朝运用天干纪日的实例;干支配伍规律;商代武甲时期的六十甲子表;我国古代对干支的系统运用,综合发展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制度。据某日干支求日数、据日数求该日干支的推算之法。我国古代,某一时辰可区别为四个具体的时间概念:某时、交某时、正某时、某后。 关键词 牒文种 干支纪年 干支纪月 干支纪日 地支纪时 一、《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疏考 建武三年三月丁亥朔己丑城北燧长党敢言之乃二月壬午病加两脾种匈肋支满不耐食饮未能视事敢言之 三月丁亥朔辛卯城北守候长匡敢言之谨写移燧长党病书如牒敢言之 今言府请令就医 《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原文著录于《文物》杂志[1]。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的年号。建武三年,为公元27年。燧,为设于边塞的了望亭。在古代边塞系统中,是最基层单位,以侦伺敌情与报警为主要职责。燧长,是燧的负责人,下有燧卒三四人。候,古代指军中“候望”系统(譬如,直到近代,还将行军时在大部队前的尖兵称为“斥候”)。在汉代边塞系统中,“候”是“燧”的上一级军事单位。其长官曰候长。集若干个“候”,统辖于候官。候官,则是相当于县级的军事长官,从属于郡尉。 该文的起因,是城北燧长党自二月开始发病。病症有:两腿(两脾,指两腿)浮肿(“种”通“肿”);胸(“匈”通“胸”)胁胀闷(支满,指胀闷),食欲不振(耐,指能),不能履行职责。因此具病假条(即“病书”)乞休。候长匡就抄附(“写”)燧长党的“病书”,附载于牒文之前,而转报(“移”)于候官。这样写,既使得事实准确、过程清楚,又精简了牒文的篇幅。候官则于牒文末尾批示:“现在就上报都尉府,请(都尉府)让(燧长党)至医生处诊治。”(府,指都尉府)。 该文是体现汉代运用“逐级行文”方式的具体实例。燧长党患病告假,事须由间接上级机关郡尉府批准。其行文,并未采用越级行文,而是依循组织体系,逐层向直接上级行文,最终达于郡尉府。其运转过程为:“燧长党—→候长匡—→候官—→郡尉府”。 该文中的特定公文用语有:“如牒”,如牒文所言。“敢言之”,是牒、奏记等上行公文的首称、末称用语。其涵义:“敢”,自言冒昧之词。“言”,对上曰言。“之”,语助词。 ——————————— 作者简介: 王 铭(1951— ),男,江苏省东台市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档案学、文书学、电子政务。 — ),男,江苏省昆山市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二、牒文种考 在汉、唐期间,牒是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时所用的上行文种。其用途变化: 汉代,牒文既用于下级对上级(如该文《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也用于民众上官府。譬如西汉时,薛宣为左冯翊,封“记”(即“手书”)责让高陵令杨湛,讽其主动辞职。曰:“吏民条言君如牒,或议以为疑于主守盗。”[2]文中的“牒”字,即指吏民上告杨湛犯罪事实的牒文,被薛宣作为“记”(手书)的附件。而所拟(原文通假为“疑”)的罪名“主守盗”,即监守自盗之意。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牒之用途浸广:既可以由下级达于上级;又多由私人、民众上于官府进行诉讼。兹就北魏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各举其例: 北魏时的两用之例:崔挺,于魏宣武帝时任光州刺史,风化大行。北海王拓跋详对其大有好感,恰巧当时又负责对官员甄别选拔。“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无言。”详曰:“崔光州考级并未加授,宜投一牒,当为申请。”[3]这儿的“一牒”,明显是由下级“投”于上级的一件公文。与之不同的是:北魏源子恭任尚书北主客郎中,上奏曰:“徐州表投化人许团并其弟周等,究其牒状,……案牒推理,实有所疑。”[4]此处投化人许团、许周等的“牒状”,是私人诉于官府。 刘宋时的两用之例:宋孝武帝大明末(公元464年),江夏王刘义恭录尚书事,受遗诏辅幼主(即前废帝刘子业),欲出吏部尚书蔡兴宗为郡太守。蔡兴宗固辞郡职而苦求益州。刘义恭乃劾奏曰:“摄曹辨核尚书袁愍孙牒:‘此月十七日,诣仆射颜师伯,语次,因及尚书蔡兴宗有书固辞今授,仍出疏见示,乃者数纸,不意悉何所道,缘此因及朝士。当今圣世,不可使人以为少

文档评论(0)

yasou51113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