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教程范本.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永山 黄瓜五大病害 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炭疽病、黄瓜灰霉病、瓜类枯萎病。 设施黄瓜发生的叶部病害及症状   霜霉病: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叶片正面发生水渍状淡绿色或黄色的小斑点,后渐扩大,由黄色变成淡褐色,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的病斑,在叶片背面病斑处生成紫灰色霉层。在潮湿的条件下,霉层变厚,呈黑色。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全枯叶片枯死。   炭疽病:叶片受害,初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病斑,红褐色,外围有一圈黄纹。干燥的条件下,病斑中部破裂形成穿孔,叶片干枯死亡。后期,病斑出现小黑点,潮湿时长出红色粘质物。   细菌性角斑病:成株期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斑点,扩大后变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斑,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乳白色粘液即菌脓。   圆叶枯病: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圆形直径10~30毫米,后变褐色,湿度大时表面生黑褐色霉层。   细菌性叶枯病:叶片病斑初为褪绿色水浸状,圆形,后扩大呈近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2毫米。周围有褪绿晕圈,病叶背面不易见到菌浓,有别于细菌性角斑病。   细菌性缘枯病:叶部发病,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淡褐色不规则形斑,周围有晕圈。严重时产生大型水浸状病斑,由叶缘向中间扩展,呈契形。   叶斑病:叶片病斑褐色至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0.5~12毫米,病斑边缘明显或不明显,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   褐斑病:叶部病斑初呈淡褐色,后变褐绿色,略呈圆形,直径6~12毫米,多数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有的病斑呈灰白色至灰褐色,上生灰黑色霉。   细菌性圆斑病:叶片正面初现黄化区,背面现水渍状小斑点。病斑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很薄,黄色至褐黄色,中间半透明,周围具黄色晕圈,菌浓不明显。   上述病害发生所需的环境条件基本相同:较高的空气湿度,黄瓜生长期适宜的温度。因此,冬季大棚、温室中,在通风换气较少的情况下,极易混合综合发生。由于症状大多相同,不易区别,因而多数做真菌性病害防治,致使细菌性病害猖獗,反过来又促进了真菌性病害的严重发生。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中的一大病害,不单发病迅速,危害严重,而且发生普遍。在发病季节,一周左右时间就可使成片的植株发病,减产30-50%。霜霉病不仅严重危害黄瓜,而且对甜瓜、南瓜、丝瓜、苦瓜等瓜类也造成危害。 黄瓜霜霉病在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浇水过多的情况下,危害较为严重,主要为害叶片,偶尔也为害茎、花梗。发病初期有水渍状多角形病斑,病斑不穿孔,湿度大时背面病斑可能长出黑色霉层,严重时由于病斑数目多、扩展快、病斑相互愈合,造成叶片提早焦枯死亡。 黄瓜霜霉病的症状 黄瓜?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形成多角形病斑,开始发病时,在叶背常先形成一些较小的浸润状多角形病斑,病斑的初期是看不到其他生物的。随着病斑的发展扩大,在叶背的病斑上会逐渐生出较短的,灰白色的绒毛状物,严重时形成灰色的霉层。后期严重时,则形成紫褐色的较大多角斑,在叶背病斑相应的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失绿斑。为有效防治该病害的发生。 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措施 一.选择抗病品种 在大棚黄瓜栽培中,选择抗霜霉病的品种有津杂四号、津杂二号、。 ??二.培育壮苗 提高秧苗质素,是加强植株抗病性的一项有效措施。徒长苗、僵化苗抵抗各类病害的侵袭能力差,只有适龄的壮苗,光合作用能力强,根系吸收能力强,叶片不易遭受病菌的侵染,容易获得较高产量。 ??三.合适的温湿度调控,避免霜霉病发生 黄瓜在大棚生长期间,通过对温度、湿度和水分的科学管理,创造一个适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霜霉病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因而可以在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生态环境来达到减轻病害的目的。平时大棚的管理原则是,当温度适合霜霉病发生发展时,通过人为控制湿度,使其不适于霜霉病发生发展;当湿度适于病菌发展时,再控制温度,使其不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发展。 具体的管理方法是:早上首先放风一小时,进行空气对流,更新棚内气体,同时补充棚内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有利于光合效率的提高,也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然后关闭风口,令棚内气温上升到28-32℃,此时尽管湿度适于霜霉病发生发展,然而,在此高温下,却不利于霜霉病的发生,而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当温度接近 35℃时,开始放风,使温度较快下降到20-25℃,相对湿度则降到60-70%,在此条件下,尽管温度适于霜霉病的发生,而湿度却又限制了此病的发生。傍晚继续放风1-2小时使棚内相对湿度仍保持70%左右,下半夜虽然湿度上升到85%以上,但温度又降到12-15℃,这样的低温仍不利霜霉病的发生,但对黄瓜的生理活动却无大的影响。 当外界气温夜间维持在13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