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 述】 定 义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范 围 一.定 义 定 义 凡是因为人体阴阳平衡失调,造成血液不循经脉运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诸窍,下泻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之外的病证,统称为血证。 (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 二.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1.病名解释 《内经》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称为血病 《医学正传·血证》以“血证”名之 《血证论》为最为系统全面论述各种血证的专著,包括“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创血、疮血、经血、尿血、产血、便血、血臌等”。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于其他病证的过程中。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现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2.病因病机 (1)《内经》 《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经络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有关预后——“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 2.病因病机 (2)《济生方·失血论治》 认为失血“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 对病机强调因于热者多——“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 2.病因病机 (3)《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4)朱丹溪提出阳盛阴虚致出血的见解。 (5)《景岳全书·血证》“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 和“气伤”。 3.治法方药 《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著名的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血证论》提出著名的治疗血证大纲“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 三.范 围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本证的范围。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关于血的生理 生成:血由水谷精气所化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谓“脾能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精能化血,所谓“肾精化血”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血液化生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输布于肺,化精于肾,脉为血之府。 【病因病机】 关于血的生理 循行:心主血脉(动力) 肺朝百脉(气机) 脾主统血(统摄) 肝主藏血(疏泄和贮藏) 肾主藏精(化生) 气与血的关系: 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血液循环必备条件: 脉管完整而畅通 血液充盈 脏腑功能正常 1.感受外邪(外邪侵袭、损伤脉络) 损伤上部脉络——衄血、咳血、吐血 热邪侵袭 损伤下部脉络——尿血、便血 2.情志内伤(肝郁化火,血逆于外) 肝火上逆犯肺——衄血、咳血 忧思恼怒过度 肝气郁结化火 肝火横逆犯胃——吐血 3.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酒 辛辣厚味 药物 损伤脾胃 滋生湿热 脾胃虚衰 热伤脉络 血失统摄 吐血、便血 衄血、吐血、便血 4.烦劳过度(劳倦过度,脏腑内伤) 劳倦过度 神劳伤心 体劳伤脾 房劳伤肾 心、脾、肾气阴损伤 损伤于气,气虚不摄 损伤于阴,阴虚火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