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 育 学 本课程是师范院校和开展教师教育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念、知识与技能。 考试总评成绩=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 平时成绩=作业成绩(50%)+考勤成绩(50%) 点名原则:随机点名 1.《学记评注》,高时良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爱弥儿》,(法)卢梭著,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11.《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学概论》朱德全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一) 报刊 1.《中国教育报》 2.《中国教师报》 3.《教育文摘周报》 (二) 杂志 1.《教育研究》 2.《课程?教材?教法》 3.《人民教育》 4.《教育艺术》 5.《全球教育展望》 《美丽的大脚》 (中国 ) 《放牛班的春天》 (法国 ) 《乡村女教师》 (前苏联) 《死亡诗社》 (美国) 《蒙娜丽莎的微笑》(美国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学习要点: ※ 教育的源起与发展及其本质特征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教育学的发展 ※ 教育学的价值 一、教育概念的历史考察 (一)我国教育概念的嬗变 1、我国古代的教育概念 (1) 我国甲骨文中的“教”与“育”: (2)我国古代文献中的“教”与“育”: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修身篇》: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 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以上可见,我国古代教育的概念是分别论述 的,即“教”与“育”各有不同的含义。“教” 是指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仿;“育” 是受教育者向好的方向发展。 上述有关教育的概念表明,我国古代认为 “教”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育” 是由“教”引起的受教育者的变化或“教”的 结果。 (二)西方有关教育的概念 西方有关教育概念的嬗变 1、英语中的教育为:“education”; 2、法语中的教育为:“education”; 3、德语中的教育为:“erziehung”。 上述三者均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 care”是名词,它是从动词 “ edu-cere”转换 来的。“educere”是前缀“e”与词根“ducere” 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词根“du- cere”为“引导”,二者组合,就是“引出”的 意思。 以上可见,西方有关“教育”一词的本 意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 于人身上的特质引导出来,并使这种潜质转 变为现实能力。因此,西方有关“教育”的 概念可以被界定为:成人引导帮助儿童发展 或成长。 (三)现代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教育的类型 (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教育目的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教育场所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教育内容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5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节0909.ppt
- 2007级八年制SPSS试卷(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 2015蔡启良高一必修期中提纲1028.doc
- SPSS操作方法(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 SPSS考试例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 SPSS上机考试练习题-研(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 必修4及必修5第一章.DOC
- 必修一专题一讲课提纲141010.doc
- 必修知识结构.ppt
- 第八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比较-卡方检验.ppt
- 301115_2024_#ESG_联检科技_2024年度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_2025-04-29.pdf
- 300308_2024_#ESG_中际旭创_2024年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报告_2025-04-21.pdf
- 想生科技产品注册公告及所需文件상생기술제품_등록_공고문_및_제출_서류.pdf
- 300760_2024_#SD_迈瑞医疗_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_2025-04-29.pdf
- 300870_2024_#SD_欧陆通_欧陆通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_2025-04-22.pdf
- 301369_2024_#ESG_联动科技_2024年度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报告_2025-04-18.pdf
- 300937_2024_#SD_药易购_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_2025-04-25.pdf
- 300621_2024_#ESG_维业股份_维业股份:2024年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_2025-04-19.pdf
- 300428_2024_#SD_立中集团_立中四通轻合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文版_2025-04-21.pdf
- 301167_2024_#ESG_建研设计_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报告_2025-04-04.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