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试解技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逍遥游》试解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汤振纲 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 一:朗读体味:读出《逍遥游》的“云气空”的感觉 二:题解,什么是逍遥?什么是逍遥游? 1、 “适性说” 2、“大境说” 3、“化境说” 4、“无待说” 1、 “适性说” “适性”方能“逍遥” 。天下事物无论小大,只要能够各适其性分,就是逍遥自得。 西晋玄学家郭象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这是以自得适性释庄子“逍遥”义。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庄子音义》,解篇名云: “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 郭象释《逍遥游》 :“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杨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间矣,其于适性一也”,“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徐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在郭象看来,鹏与小鸟确有能力差异,但他们都是率性而动,都满足了自己性分的要求,顺其自然而行,便都是一样逍遥的。 2、“大境说” 这种观点认为“逍遥”是一种“大”的境界,“小的境界”不知“大的境界”,“小境”经常因为自以为是而嘲笑“大境”。 清代林云铭在《庄子因·逍遥游》开头就有“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总点出‘大’,‘大’字是一篇之纲”。提出了以“大”为逍遥游的观点。并称赞大鹏说:“盖其任意逍遥,一去一息,动经半年,则其为大年可知。三千里言其远,九万里言其高,六月息言其久,见其一大则无不大之意……故鹏之徙,水击三千里,风搏九万里,一去动经六月,自然无碍。” 在林云铭看来,“大鹏”代表的是不为心所拘,不为世所累的“大境”形象。 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刘纪纲先生主编的《中国美学史》谈到大鹏之美时说:“《庄子》全书中,充满着对无限之美的赞颂。那被庄子极为生动地描绘出来的其背‘不知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之美……是庄子所赞颂的‘大美’。”认为庄子借“大鹏”的形象表达了他的“大美”思想。 3、“化境说” 南宋末年庐陵人罗勉道所著《南华真经循本》开篇解释“鲲化而为鸟”之“化”字时指出:“篇首言鲲化而为鹏,则能高飞远徙。引喻下文,人化而为圣、为神、为至,则能逍遥游。初出一‘化’字,乍读未觉其有意,细看始知此字不闲。” 罗勉道在论述“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时,说“此一等是小见之徒,与蜩、鸠、斥鷃何异!”而对于“宋荣子、列子”则说:“前一等人是以小笑大,宋荣子却笑前一等人,是以大笑小。……此一等人,虽不汲汲于世,犹未能一卓然自立也……列子固胜宋荣子矣,然犹有所待。此一等人,犹未尽化。” 由此可见这三种人,一种高过一种,但后者“犹未尽化”,好像只能达到一种略高于蜩、鸠、斥鷃而又不及大鹏的逍遥游境界。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像大鹏那样达到优等的逍遥游境界呢?那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状态才是“化”的最高境界。 4、“无待说”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有所待”都将不自由,惟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物我同一、逍遥世外的理想境界。 东晋僧人支道林不同意把“逍遥”解释为“适性说”,反对郭象在《庄子注》中表达的:“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的观点。 支道林反驳说:“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支道林认为“逍遥”是精神“玄感不为”,应变无穷,只有无待的至人才能做到。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性情任意而为,那么“桀跖以残害为性”,他人又如何逍遥呢? 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游,故曰逍遥。 只有至人能够与之冥合,所以无我、无心而不物于物,从而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而鲲、鹏潜则必有赖于北冥,飞则必迁徙于南冥,高升必凭九万里之上,休息必待六个月之后;蝴、莺之飞,远则不过榆杨,时或不至,落于地而已,此皆为造化所制,阴阳所拘,非所以为“逍遥”也。 《庄子·天道》里明确提出“逍遥,无为也”可见“逍遥”的前提是“忘其身体、遗其耳目、摒弃名利”的一种放松身心的状态,必须通过“无为”和“遗忘”之后才可以进入“逍遥”的境界。王先谦认为:“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 。 成玄英《庄子序》云:“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今泛举纮纲,略为三释。所言三者: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