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专 业:
作者姓名:王 文 斌
主考学校:甘肃农业大学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年月 日
菊花常见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
Common symptoms diseases, occurrence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Chrysanthemum
王文斌
wangwenbin
目 录
摘要 4
关键词 4参考文献 8
致 谢
菊花常见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
王文斌
摘要:菊花色彩丰富观赏价值, 深受人民大众喜爱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Chrysanthemum color is rich, has the important ornament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By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love, is one of the ten traditional flowers in China,In the course of cultivation, chrysanthemum susceptible to pest infestation,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value of Chrysanthemum,In this paper the common disease infection appear chrysanthemum cultivation process,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methods outlin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ysanthemum.
关键词:菊花;病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菊花的常见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枯萎病、锈病、霜霉病、病毒病等,一旦发生,不但降低了花卉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l菊花白粉病
1.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幼嫩的茎叶。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小白粉斑点,以叶片正面为多,在温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状霉层;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叶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茎秆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花,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1.2发病规律
病原为白粉菌属真菌。病原菌能以有性时期的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在温室内则可以菌丝体形式,在被害植物活体上存活越冬。病菌抱子萌发产生侵人丝,直接侵人表皮细胞,而甸甸于寄主表面的菌丝体则产生附着器,在寄主表面蔓延。当棚室内湿度大,温度在16~24℃时,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1.3防治措施
(l)剪除过密和枯黄叶片,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2)栽植不能过密,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用50%甲基托布津与50%福美双(1:1)混合药剂6(X)一700倍液喷洒盆土式苗床、土壤,以消灭菌源。发病初期可喷施50%加瑞农可湿粉剂,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在发病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8000一r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一10天喷1次,连喷3一4次。
2 菊花褐斑病
2.1危害症状
该病又名菊花斑枯病,是菊花栽培品种上常见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片。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生,病斑散生,初为褪绿斑,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严重时多个病斑可互相连结成大斑块,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散生不甚明显的小黑点,叶枯下垂,倒挂于茎上。
2.2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抱子器在病残体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分生抱子器吸水涨发溢出大量的分生抱子,由风传播;分生抱子器从气孔侵人,潜育期约20~30天。潜育期长短与菊花品种的感病性和温度有关。温度高潜育期较短,抗病品种潜育期较长。病害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28℃。褐斑病的发生期是4一11月份,8-10月份为发病盛期。秋雨连绵、种植密度或盆花摆放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连作老根留种及多年栽培的菊花均比较严重。
2.3防治措施
(l)改善环境条件,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病害严重的圃地实行轮作,忌重茬;浇水时忌喷溅弄湿下部叶片,栽植不要太密,加强通风透光;土壤表面铺放一层泥炭土等,可以对病残体上分生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