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精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隧道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10月 1 基本概念 隧道基本概念 隧道:又称地下洞室,是为各种目的修建在地层之内的中空通道或中空洞室。 包括矿山坑道、铁路隧道、水工隧洞、地下发电站厂房、地下铁道及地下停车场、地下弹道导弹发射井等。 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在岩体内开挖出具有一定横断面积和尺寸、并有较大廷伸长度的洞子。所以周围岩层的稳定性就决定着地下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条件。 1 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 围岩及围岩应力 围岩(surrounding rock) 开挖空间周围应力状态发生改变的那部分岩体。 二次应力(secondary stress) 岩体开挖引起的重新分布的应力,也称次生应力。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地下洞室开挖常能使围岩的性状发生很大变化,促使围岩性状发生变化的因素,除了卸荷回弹和应力重分布之外,还有水分的重分布。 一般说来,洞室开挖后,如果围岩岩体承受不了回弹应力或重分布的应力的作用,围岩即将发生塑性变形成破坏. 这种变形或破坏通常是从洞室周边,特别是那些最大压或拉应力集中的部位开始,而后逐步向围岩,内部发展的.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脆性围岩变形破坏 脆性围岩包括各种块体状结构或层状结构的坚硬或半坚硬的脆性岩体。 这类围岩的变形和破坏,主要是在回弹应力和重分布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水分的重分布对其变形和破坏的影响较为微弱。 脆性围岩变形破坏的形式和特点.一般有弯折内鼓、张裂塌落、劈裂剥落、剪切滑移以及岩爆等不同类型.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1)弯折内鼓 层状、特别是薄层状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 从力学机制来看,它的产生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卸荷回弹的结果;二是应力集中使洞壁处的切向压应力超过薄层状岩层的抗弯折强度所造成的.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2) 张裂塌落 张裂塌落通常发生于厚层状或块体状岩体内的洞室顶拱。当那里产生拉应力集中,且其值超过围岩的抗拉强度时,顶拱围岩就将发生张裂破坏,尤其是当那里发育有近垂直的构造裂隙时、特别是当有近水平方向的软弱结构面发育,岩体在垂直方向的抗拉强度较低时,往往造成顶供的塌落。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b) 剪切滑移 这种形式的破坏多发生于厚层状或块体状结构的岩体内。随围岩应力条件的不同,可发生在边墙上,也可发生于顶拱。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c)碎裂松动 碎裂松动是碎裂结构岩体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 这类松动带本身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当有地下水的活动参与时,极易导致顶拱的坍塌和边墙的失稳。由于松动带的厚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大,因此为了防止这类围岩变形、破坏的过度发展,必须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4) 岩爆 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突然地以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岩爆。 岩爆发生时,岩石或煤等突然从围岩中被抛出或弹出,抛出的岩体大小不等,大者可达几十吨,小者长仅几厘米。大型岩爆通常伴有剧烈的气浪和巨响.甚至还伴有周围岩体的振动。岩爆对于地下采掘或地下工程建筑常能造成很大的危害.大者能破坏支护、堵塞坑道,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小者也能威胁工人的安全。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塑性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塑性围岩包括各种软弱的层状结构岩体(如页岩、泥岩和粘土岩等)和散体结构岩体。 这类围岩的变形与破坏,主要是在应力重分布和水分重分布的作用下发生的.主要有塑性挤出、膨胀内鼓、塑流涌出和重力坍塌等不同类型,现分述如下: 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方式 (1) 塑性挤出 ①结构条件: 层状及类似层状结构的岩体(通过具有软硬相间的特征) ②岩性条件: (a)固结程度较差的泥岩、粘土岩; (b)各种富含泥质的沉积或变质岩层(如泥岩、页岩、板岩和千枚岩等)中的挤压剪切破碎带; (c)火成岩中的富含泥质的风化破碎夹层等,特别是当这些岩体富含水分而处于塑性状态时,就更易于被挤出。 ③力学机制:压应力集中使洞壁处的切向应力超过围岩的屈服强度。 ④产生部位:软弱岩体出露部

文档评论(0)

a552223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