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拓展】 1.过滤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1)过滤器的准备 将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使之呈圆锥形,放入漏斗中,用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者之间不能存有气泡。应注意滤纸的边缘一定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 (2)过滤的方法 倾倒液体时,烧杯要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斜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一定要稍低于滤纸的边缘。 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可将滤液再次进行过滤,直至完全澄清为止。 (3)图37-11甲为吸滤所用仪器,它们分别是布氏漏斗、吸滤瓶和滤纸。 甲 乙 图37-11 吸滤瓶的外形极似锥形瓶,只是在管口处多开了一个侧向的连接口,用来接上橡皮管再接到水流抽气容器上。当吸滤瓶口放上漏斗过滤时,此时水流抽气容器开始抽气,使吸滤瓶内的空气压力降低;若漏斗上的滤纸内有任何的溶液存在,由于大气压力和重力的作用,这些溶液即会经过滤纸流入下方的吸滤瓶中,残余的固体则留在滤纸上,而达到过滤的目的。利用吸滤瓶过滤时,通常使用瓷漏斗置于其上,不能用锥形玻璃漏斗。 2.倾析法分离 当沉淀的比重较大或结晶的颗粒较大,静置后能较快沉降至容器底部时,可用倾析法进行沉淀的分离和洗涤沉淀。 按图37-11乙所示,把上部的溶液倾入另一容器內,然后往盛着沉淀的容器内加入少量洗涤液(如蒸馏水),充分搅拌后,沉降,倾去洗涤液。如上重复操作3遍以上,即可把沉淀洗净。 【典型例题】 例1: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备硫酸锌晶体(ZnSO4·7H2O),问: (1)现有纯锌和含杂质的锌,你认为应该使用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锌中混有少量Fe和Cu的杂质,对产品质量_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稀硫酸中混有少量CuSO4,对产品纯度____(填“有”或“无”)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含杂质的锌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极慢,而含杂质的锌与稀硫酸反应较快,因为锌、杂质和稀硫酸可以构成原电池 无 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可以滤去,铁虽然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但锌比铁活泼,可以把铁从硫酸亚铁中置换出来,最后亦可滤去。 无 Cu2+可被Zn置换生成Cu,可以滤去。 (4)制备ZnSO4·7H2O时,①使锌过量,②使硫酸过量,③锌和硫酸按相同物质的量反应,你认为应该采用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制备ZnSO4·7H2O的六个操作步骤,并指出每一步操作的目的: ① 锌除与稀H2SO4反应生成ZnSO4外,还要使其他杂质还原,锌过量还易于滤去 ①使过量的锌与稀硫酸反应 生成ZnSO4 ②过滤 除去未反应的锌和其他不溶性杂质 ③蒸发 除去大部分水,使溶液浓缩 ④冷却结晶 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使ZnSO4·7H2O结晶析出 ⑤过滤 将晶体与溶液分离 ⑥干燥晶体 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水 例2: 钛(Ti)被称为继铁、铝之后的第三金属,钛白(TiO2)是目前最好的白色颜料。制备TiO2和Ti的原料是钛铁矿,我国的钛铁矿储量居世界首位。含有Fe2O3的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制取TiO2的流程如下: (1)Ti的原子序数为22,T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2)步骤①加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②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制备TiO2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副产物是__________;考虑成本和废物综合利用因素,废液中应加入 处理。 4 ⅣB 将Fe3+还原为Fe2+ FeSO4·7H2O 石灰(或碳酸钙、废碱) 析出(或分离或得到)FeSO4·7H2O (4)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的步骤为: TiO2―→TiCl4 Ti 已知:①C(s)+O2(g)===CO2(g) ΔH=-393.5 kJ/mol ②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