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件2.6.1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解析.ppt

公开课课件2.6.1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家:屠呦呦 探究一: 屠呦呦等科学家研究的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病人。这种认识不是捡来的,那是怎么得来的?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自主探究:明确学习目标 1、实践的含义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3点: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思维活动 探究二:(分组讨论) 第二组: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了挽救更多身患疟疾病人的生命而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青蒿。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第三组: 1、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古代人们对中药的研究方式与现代人们对中药的研究方式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 1、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 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主体、对象、手段) (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 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最基本的) 教育实践 探究三: 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来源 目的、归宿 动力 检验标准 含义 基本形式 特点 课堂小结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把实践引向歧途。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 认识 基础 反作用(双重作用)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原理: 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 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C 课堂演练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 课堂演练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C 课堂演练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③ ④ C 课堂演练 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C 课堂演练 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 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7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第一个 2004年 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 第二个 2005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个 2006年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个 2007年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个 2008年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第六个 2009年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第七个 2010年 加大统筹城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文档评论(0)

bbnm588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