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西方美学史.ppt

  1. 1、本文档共2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陆理性主义(Rationalism) 又称为唯理论,追求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认为在感觉经验的相对性和偶然性基础上不能建立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 依靠理智直观和逻辑演绎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形而上学或者本体论的哲学。 所谓“第一原理”是其致命环节。 代表人物有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英国经验主义(Empiricism) 又称为经验论。关注经验,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的归纳,普遍排斥形而上学。 “经验—观念—知识”的认识模式 局限:无法说明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和普遍必然性。 因为这个局限使这种哲学最终走向怀疑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培根、洛克(白板说)、贝克莱和休谟等。 启蒙主义 以理性引导人类走出蒙昧状态,反对迷信和专制,以及一切外在的束缚和限制,最终获得自由 狭义的启蒙主义指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广义上的启蒙主义,则指延及康德的整个近代哲学思想。 近代美学 近代法国美学代表人物 伏尔泰(审美趣味理论) 卢梭(艺术论) 狄德罗 新古典主义(拉辛、莫里哀、高乃依、布瓦罗) 意大利的维柯 德国(以狂飙突进运动和理性主义为背景) 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概念和单子理论 鲍姆加通(美学:感性的哲学,美是感性的完善) 莱辛(诗与画的界限《拉奥孔》) 温克尔曼(希腊艺术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英国美学 近代英国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夏夫兹伯里(“内感觉说”) 休谟(怀疑论思想、审美趣味有共同标准但是需要天才来制定。) 博克(关于“崇高”的理论) 卢梭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等。 卢梭 返回自然,原始主义 《论科学与艺术》(“艺术和科学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 卢梭认为,艺术与科学根本不能敦风化俗,相反,正是科学和艺术的出现,人类的自由遭到了扼杀。 《新爱洛伊斯》与浪漫主义运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 《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认为科学和技术是源于人类的恶,人们迷恋天上的星星,于是有了占星术天文学,人们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于是有了雄辩术,人们因为贪恋吝啬,于是有了几何学,人们因为不切实际的好奇,于是有了物理学,科学与技术不是人类的福祉而是对人类的诅咒。 卢梭强调纯天然,推崇自然哲学。卢梭的自然包括清新的大自然界,但更多地是强调人的自然状态,即人在进入社会和文明之前的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本善,自由平等。卢梭的自然哲学,不禁让处在技术泛滥核爆炸整容成风时代的我们,扪心自问:工业文明必然带来幸福么? 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绮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写一对青年的恋爱悲剧。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在贵族家担任教师,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才华横溢的青年,具有不屈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与他的学生、贵族小姐朱丽,一个向往纯洁的爱情而又无法全然脱离封建家庭的女子发生恋情,受到朱丽父亲的阻挠,酿成悲剧。封建等级制度成了他们不幸的根源。 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情景交融的美丽篇章,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德经》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浅薄虚华而取敦厚朴实。 “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

文档评论(0)

550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