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善于务虚,精于务实——行走于教育、应试边缘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79试题.ppt

2016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善于务虚,精于务实——行走于教育、应试边缘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79试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命题思路与命题意图: 李宏图:六大原则 通过高考引导中学历史教学 高考不需要死记硬背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 使命题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命题应反映学术前沿 命题应隐含基本价值观 关于命题思路与命题意图: 吴伟:让我们成为历史的朋友 相 识: 相 知: 相 依: 命题人对试题的评价: ※关于学科知识(这涉及到我们考前复习的内容与形式) 备考的启示: 一是狠抓主干体系上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先其实就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关节点; 二是要抓住这些知识点背后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如英国制度创新中的关键知识点: 大宪章(什么传统) 光荣革命(解决了什么问题?) 权利法案(解决了什么问题?) 内阁制形成(内阁、议会、国王关系的变化) 1832年议会改革(解决什么什么问题?其影响?) 两党制的形成(国王、内阁、议会关系的变化及权力分配) 命题人对试题的评价: ※教材与课标 ※试题命制、题型特点及变化趋势 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 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 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 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重材料;重生活,就是要注意选择那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多加训练。 ※关于历史材料: 材料题是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材料处理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但是近年来的材料题大多只是局限在简单的文字理解和提取信息上,几乎没有对史料本身的鉴别评价、史料和已有结论观点的比对等内容。 2015年山东卷的38题 38.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图9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 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 ② 加以阐述。(8分) 特点: 1、史料运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 2、对史料本身的鉴别评价、史料和已有结论观点的比对; 题型的创新与改革: 高中新课标下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例如,测量目标是通过测量手段来实现的,考试测量目标决定测量手段。当前,在考试测量内容和目标都有新的变化的形势下,测量手段也应该相应重新进行审视:现有题型是否能够充分实现测量目标,是否增加新的题型,如何有效的发挥现有题型的功能,等等。 关注2014年的41题变化 一是外界的批评,全国这个命题组的保守,变化不大; 二是偏难,是各套文综中最难的; 三是其它文综试题的影响,相互的借鉴趋势; 四是命题人员的变化 题型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 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 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13分 本题共13分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评分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一层次,要求考生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答对5个要点给8分,答对4个要点给6分,答对3个要点给5分,答对2个要点给3分,答对1个要点给2分。如超出要点但言

文档评论(0)

妈妈王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