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年论文范例1.doc
嘉应学院文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
( 2005级)
题目 : 乡土中国诗意的存留与消解
——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读解
姓名 : 邹宛均
学号 : 2050411232
专业(方向) : 汉 语 言 文 学(师范)
指导教师 : 陈红旗
目录
内容摘要(含关键词) 1
一、“果园城”时代的甜蜜与荒凉 2
二、“果园城”意象所隐喻的多重内涵 6
(一)新旧交替时代中民族和国家的缩影 6
(二)“废墟上”的“ 失乐园” 6
(三)宗法文化的有机载体 7
三、乡土情结与现代意识的矛盾绞缠 8
结 语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目录: 13
内容摘要
在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师陀以挽歌式的手法道出了时代的“甜蜜与荒凉”。“果园城”意象独特的隐喻性隐含着作者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希冀。作为一个在传统中国成长起来的现代知识分子,作者通过描绘果园城充满世外桃源气息的美丽风光,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和希冀;与此同时,他也展示了果园城世界的衰败和凋敝,无论是豪门深院还是贫家小户,无论是矗立在城头的塔还是尘土极深的街头,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日渐败落,小城人也在这种环境中变得日渐麻木。如此,作者一方面揭露了果园城的愚昧与落后,另一方面又对果园城充满了深切的缅怀之情。可以说,作者对以果园城为代表的民间社会是持双重态度的:现代意识下的文化批判和乡土情结中的眷恋相伴随;热烈的希冀与深刻的困惑相绞缠。“眷恋”与“批判”态度也体现了作者对果园城的爱与恨和诗性的超越。
关键词:师陀 《果园城记》 隐喻 乡土情结 现代意识
乡土中国诗意的存留与消解
——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读解
20世纪40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方生未死之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时刻,战争给这个民族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但战争同时也催生了这个民族灵魂的觉醒,对于已有20多年坎坷发展历史的现代文学来说,40年代也走到了一个特殊的收获期。战争给作家带来了最激烈的生存体验,战争导致地域分割,也造成了事实上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于是在一个共同的大背景下,身处不同地域的作家从他们自身的禀赋、气质、境遇出发,对这个动荡的大时代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回应。如此,师陀的《果园城记》作为其“最得意的短篇结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战争时期作家如何以独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营构回应战争的成功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果园城”之于芦焚,不仅是因为城中的人物是“习知的人物”,事件是“习知的事件”,“其中更浸透着他的理想追求,他的哲学感悟,他的审美情感和他的性格力量”。[1]本文试从“果园城”时代的甜蜜与荒凉、“果园城”所具有的独特隐喻性、作者对小城既“眷恋”又“批判”的复杂立场及其乡土情结与文化批判的矛盾绞缠三方面进行分析,以读解师陀的《果园城记》所展现出来的乡土中国诗意的留存与消解的复杂情状。
一、“果园城”时代的甜蜜与荒凉
师陀的小说集《果园城记》仿佛一首朴素而纯情的乡土抒情诗,一首柔和而凄凉的人生行吟曲,这使得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乡土小说代表性作品之一。《果园城记》是在1946年5月由上海出版公司作为“文艺复兴丛书第一辑”出版的,书的封面是一座希腊式风格的城门,这实际上折射了作家在战乱时代寻找精神故园的情结,也蕴涵着他对河南故乡小城的文化性格的回忆和反省。全文除序言外收短篇小说十八篇,组成了一个独特的“果园城”世界,以回乡访旧的“我”(马叔傲)的视角为“镜头”,为我们展示了小城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的生活侧面,展示了小城的历史、现状和精神状态,进而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乡村的生命常态:封闭、沉滞、庸常。
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土的沦陷不仅给心存正气的作家们带来了生命的困窘和精神的压抑,同时也促使他们对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深刻的审视和反思。他们或者从辽阔深厚的土地上汲取生命的气息与生存的力量,或者揭示这片土地日渐腐朽、荒败的痼疾,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的反省与批判成为当时作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此时在孤岛上海的师陀,虽蛰居斗室却始终怀着爱国主义精神关注民族命运,审视国民性格和乡土文化,同时,带着乡土情结与现代意识,在矛盾心境下写了大量乡土文学作品。《果园城记》就是其代表作,这部小说集通过对乡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