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民族凝聚力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俗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第9组 一、民俗及民俗文化 民俗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在各种文献中。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士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书传》:“变民风,化民俗”……此外,还有不少与此相近的话语,如“风俗”、“习俗”、“民风”、“民俗风情”、“约定俗成”等等。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民俗学家们对民俗的研究局限于某一狭窄的范围。如英国民俗学会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手册》中说:“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鱼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博尔尼,1995:1)上述这种说法把民俗文化与精神文化(信仰民俗)简单等同起来,使民俗文化的范围过于狭隘。其实,民俗文化渗透到物质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制度及精神意识领域(特别是民众口头民间文学)等等方面。 此外,有的民俗学家过去只侧重传统方面,他们受民族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蛊惑或蒙骗,大多把目光关注在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人群,尤其是所谓的野蛮、未开化民族,农民、边民。其实,“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不论在什么时代,即便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有的可能就是民俗活动)和私人生活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留有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本上也与民族共同的习俗惯制采取一致的态度。所以,民俗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社会的人,都不可能不和民俗有一定的联系。  二、民族认同感及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民族内聚力,是使民族成员聚集到一起的力量。这与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四个“共同”之一,即“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有紧密的关系。90年代,费孝通先生将“共同心理素质”解释为“民族认同感”或“民族自觉的认同意识”,我们始真正理解了其要旨。所谓共同心理素质,通俗地说讲,就是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共同文化是产生共同心理素质的基础,是源头活水,共同心理素质则是共同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其核心的部分,所以共同的民俗文化使人们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而体现在文化上,便是一种认同感。有了认同感,在此基础上便形成了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则是民族得以存在,并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世界上许多丧失了共同地域、语言的民族就以文化认同感来增强其凝聚力,并能维系其发展。例如,大多数犹太人虽已改操英语,但其所采用的就是表现在犹太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即犹太民族文化认同感来增强犹太民族凝聚力。又如我国苗族,“散布在以湘西、黔东南为中心的南方七省、区200多个县的广大地区,各地苗族操着不同的方言,居住不相连接,甚至相距千里的村寨,但自认为是一个民族的心理非常强烈。解放前,特别是清末苗民起义时,鸡毛信所到之处,千里起义的苗民常常达几万乃至几十万人。” 民族自我意识 不同民族的人们互相接触时,通过对语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异同程度的观察就会形成不同程度上的“认同”或“认异”,这样就很自然地产生了民族自我意识。也正因为如此,在长期的交往中,把这种群体意识符号化才产生了稳定的民族称谓。为了加强本族团结,增强本族凝聚力,该民族内部总要想方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即认同感。在这个巩固的过程中,民俗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它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自己固有的特点,赋予它们强烈的感情,把它们升华为代表民族的标志;还常常把从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喜闻乐见的风格,加以渲染、宣扬,提高成为民族形式,成为使人极易辨别的民族属性,也就是所谓的民族个性、民族性格方面的东西。这样通过特别是外在的有形民俗文化形式,强化认同感,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 三、民俗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正在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逐渐改变、丧失自己自古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斯大林民族定义中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等要素都正在逐步消亡,只留有表现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共同心理素质,而这个共同心理素质最外显的部分就是民俗文化了,而民俗文化又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化)存

文档评论(0)

66699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