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试卷.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1 │ 技巧点拨 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专题1 │ 技巧点拨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设问方式:(1)“×××××”一句,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问诗人为什么会发出“××”的感慨(例2的第1题)。(2)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3)“×××××”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4)简析“×××××”与某位作者的“×××××”表达的不同情感。(5)本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6)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7)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8)这首诗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的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专题1 │ 技巧点拨 2.思路点拨:(1)写了什么?(2)抓住了什么特征?(3)找出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 3.答题模式:本诗写了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 4.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 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片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专题1 │ 技巧点拨 解题思路:(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写了什么) (2)抓住“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等特征。(抓住了什么特征) (3)“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 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天天辛勤劳作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现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易错提示 专题1 │ 易错提示 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鉴赏诗歌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回答时如果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阐述,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古诗词鉴赏答题失误的八大病因 专题1 │ 易错提示 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鉴赏诗歌的题干往往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回答“怎样表现”,而考生却回答“表现什么”,这就是南辕北辙、答非所问。“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而“表现什么”一般是思想情感一类的问题。 专题1 │ 易错提示 笼而统之,以空对空 不少考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问题时,只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语来回答,貌似正确,其实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所以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的大而不当,不着边际,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这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是我们应当注意尽力避免的。 专题1 │ 易错提示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鉴赏诗歌时,有的题目要求是综合性的,或者是包含隐性要求的,有的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注意或者是忽略了,只是很表面地抓住一点去下工夫详细回答,至于其中的联系,或者需要阐述的,不管不顾,造成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因此失分严重。 专题1 │ 易错提示 浮在表面,缺乏分析 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将该答的都一网打尽、无一遗漏了。按说是万无一失了,其实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样表现”一类的题目,能将诗歌中用以表现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考生如果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的分析,结果导致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没有分析这样表现的艺术技巧。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专题1 │ 易错提示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如语言的鉴赏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