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化常识之音乐(九)导学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化常识之音乐(九)导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化常识之音乐(九)导学案

课题:古代文化常识之音乐与古籍注释体例知识(九) 教学目标:考查对古代音乐与古籍注释体例知识的识记。 导学案 分类讲解 (一)古代音乐相关知识 1、五音、六律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底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宫 商 角 徵 羽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即: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 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音,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即:黄钟、太簇、姑洗、徵宾、夷则、无射。例如: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 2、八音 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3、雅乐 “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4、俗乐 “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庭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只好世俗之乐耳。” 5、经首 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6、六幺 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讹化为《绿腰》、《六幺》。《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7、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8、桑林 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9、无射 本指古代十二首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11、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下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12、乐师 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为师。” 13、中国十大古曲 《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二)古籍注释体例 1、传 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注 本意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例如:《水经注》、《礼记注》。 笺 指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疏、正义 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任注释作注释。例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史记》有唐长守节正义。 诠 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义疏 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艺,阐述原书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朝梁黄侃的《论语义疏》。 义训 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字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具体形式有: 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 用反义词加否定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用下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定”; 用指出事务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为之芋。” 任丘一中北校区高三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李伟丽 使用时间:11月5日 学习之法,温故知新 - 1 -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