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5枳壳基源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4-25枳壳基源变迁

枳壳的基原变迁 摘要:枳壳为中医临床常用理气药,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脘肋胀痛,瘀滞疼痛;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等症[1]。由于枳壳是在宋以后从枳实中分化出来的品种,其药用和研究均比枳实少,与枳实不同的成分和功效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从本草考证,品种变迁,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对枳壳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更好的指导。 关键词:枳壳,本草考证,品种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1、本草考证 [3]可见在唐初时期枳实和枳壳才有所区分。宋《开宝本草》曰:“此与枳实主疗稍别,故特出此条”[4]。自此枳实、枳壳的药用才明确区分。 1.1原植物考证 我国古代关于“枳”的文献有很多,如《山海经》云:“北撤之山,其上多枳”。《周礼·冬官考工韶》曰:“橘逾淮北而为枳,又木高多刺,可为篱落。”后汉冯衍显志赋:“犍六枳而为篱兮。”可见在古代枳也可用做绿篱。中国最早对枳壳和枳实有图与形态的描述的著作是宋代《图经本草》[5],从图中可以看出,叶片均为三出复叶,且上部枝条扁平光突,具有较长大的扁刺。 1.2原产地考证 《神农本草经》、唐.《新修本草》[6]曰:“枳实产河内。”唐代《本草拾遗》云:“书曰: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枳橘皆有,江北有枳无橘此自是种别,非变异也。”[7]《开宝本草》说:“枳壳产于商州 今陕西商县 。”[8]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亦记载汝州枳壳、成州枳实,并附插图,为三数复叶.《图经本草》曰:“枳实,生河内川泽,枳壳,生商州川谷。”还绘有成州 甘肃成县 枳实和汝州 河南临汝 枳壳两图。历代本草记载说明,宋以前的枳实枳壳产自商州,汝州。 1.3品种变迁 唐《新修本草》《药性论》虽都有记载枳壳与枳实的性状区分和药用不同,但在临床应用时都当做一种药使用。宋《开宝本草》记载枳出于商州,宋《证类本草》亦记载枳出于汝州、成州,结合宋《图经本草》所绘枳的形态图,枳都来自芸香科枸橘,且只有枸橘的分布才能达到上述范围。宋《图经本草》记载,“九月、十月采,阴干。旧说,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从“皆以翻肚如盘口唇状”描述来看,都与柑橘属酸橙相符。即宋代枳实、枳壳的来源既有枸橘,又有酸橙。又据宋《梦溪笔谈》载:“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以附枳实之后。然两条主疗,亦相出入。”[9]可知宋朝之后至今,枳壳得药用才明确区分于枳实,即宋以前枳属的枸橘为正品[10],宋以后,枳壳分化为一种新的药材,枳实、枳壳的正品药材为柑橘属酸橙。现代枳壳包括芸香科柑橘属酸橙及其栽培变种,主要有产自江西的江枳壳,四川的川枳壳和湖南的湘枳壳,其中以江西清江县产的枳壳出名;栽培变种有黄皮酸橙,代代果等。有的地区尚有以柑橘属多种不同植物果实做枳壳用,比如香圆(陕西)、甜橙(贵州 、红河橙(云南)等[11]。而宋以前的枳实、枳壳的主要来源枸橘,仅在福建、广东等地做“绿衣枳壳”用。总之,枳壳的来源品种既有变迁又有延续。 2、化学成分 枳壳所含化学成分总类繁多,较为复杂,各成分含量各有差异。采收季节,炮制工艺,产地种类等因素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影响。目前已知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和一些微量元素等。 2.1黄酮类 现已从枳实和枳壳中分离鉴定的黄酮类成分有柚皮苷(naringin)、橙皮苷(hesperidin)和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此外还含有异柚皮苷(isonaringin)、野漆树苷(rhoifolin)、忍冬苷(lonicerin)[12]等黄酮苷类成分,也有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常见报道,如:川陈皮素(nobiletin)、5-邻-去甲基川陈皮素(5-o-desmethylnobiletin);桔皮素 Tangeretin ,4,5,7,8-四甲氧基黄酮 4,5,7,8-Tetramethoxyflavone ,5-去甲基蜜桔黄素 5-Demethylnnhiletin ,5-羟基-6,7,8, 4′-四甲氧基黄酮 5-Hydroxy-6, 7, 8, 4′- tetramethoxyflavone ,5,6-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 5,6-Dihydroxy-7,4′- dimethoxyflavone [13]等。张庆华、蒋以号等对枳壳樟帮炮制品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发现,经樟帮法炮制后,产生了新的成分橙皮素7一O一β—D一吡喃葡萄糖苷 hesperetin7一O一β一D一gluc;opyranoside [14]。由于枳壳中黄酮类成分较多,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