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下语文(理)04-01《求谏》教案分析.pptVIP

2013-2014学年高二下语文(理)04-01《求谏》教案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   明确: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第六段   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 合作探究   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   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2.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   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虚怀若谷   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 “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宽厚体谅   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 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宽厚体谅 ☆处事谨慎   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 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 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 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 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 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 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当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情绪增长,逐渐“不悦人谏”,独断专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遗憾。   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话而来的。   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第三段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译: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三段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译文: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第三段   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应该说唐太宗这个皇帝做得还是很谨慎的,他对于历代王朝覆亡的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夙兴夜寐,都在思量如何避免重蹈前代的覆辙。 第三段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

文档评论(0)

treyhbg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