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版)

古代汉语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 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回-声音??B色:色-颜色C狱:案件-????????????? D坟:土堆-墓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 皆衣:都穿着。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蚕于郊:在郊外养蚕。 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可理解为“就”、“便”等。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可理解为“那么”、“那么就”等。如:(3)表示假设,可理解为“如果”、“假如”等。如: (4)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如: (5)表示关系,可理解为“”、“”等。如: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今:领子。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1、“于”字句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

文档评论(0)

bguarf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