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学源流研究述评及其反思.docVIP

“五四”新文学源流研究述评及其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四”新文学源流研究述评及其反思

“五四”新文学源流研究述评及其反思 “五四”新文学源流研究述评及其反思 -------------------------------------------------------------------------------- 【作者】张全之/陈强 【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以来,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五四”新文学运动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却也存在一些问题。全文通过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评述,来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源流/研究述评/反思     一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在已有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吸引着学者们的注意,这就是对新文学源流的考辨。正像人们已经意识到的那样,这场运动的发生不是一次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动因。因此,对这场运动源流的梳理与寻绎,一直是一个诱人的课题。但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致使学者们的研究聚讼纷纭,诸家各异。本文试图对各家之说作一番归类整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企将对该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一)晚明说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对中国新文学源流进行专项研究的著作。这本著作是周作人在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四月间,应沈兼士之约,到辅仁大学去做的以“中国新文学运动”为题的连续演讲,经邓恭三记录、整理,周作人校阅后易名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于同年9月在北平出版。本书共5讲:“关于文学之诸问题”、“中国文学的变迁”、“清代文学的反动(上)——八股文”、“清代文学的反动(下)——桐城派古文”以及“文学革命运动”。周作人在书中重点论述了晚明时期公安、竟陵派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主张。他认为,公安、竟陵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与“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张与民国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很有些相像的地方,两次的主张和趋势,几乎都很相同。更奇怪的是有许多作品都很相似。胡适之、冰心和徐志摩的作品,很像公安派的,清新透明而味道不甚深厚。……和竟陵派相似的是俞平伯和废名两人,他们的作品有时很难懂,而这难懂却正是他们的好处。”[1](P28)在对两次文学运动进行对比时,周作人特意将胡适提出来:“胡适之的‘八不主义’,也即是复活了明末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张”。经过对二者的详尽分析之后,周作人认为“今次的文学运动(引者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根本方向和明末的文学运动完全相同”。[1](P58) 任访秋作为周作人的高足,沿用了乃师的基本思路,但是他在对公安派的研究中逐渐认识到了晚明思想家李贽对公安派的巨大影响,并对李贽在晚明思想解放和文学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加以重新认识和评价。李贽是晚明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一生追求平等、自由和解放,敢于冲破儒家大一统的罗网,大胆对传统的儒家学说进行批判:“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是也。若必待取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2](P23)基于这种观念,李贽提出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2](P46)这种“叛逆”的言论和独特的个人见解一提出便遭到传统文人的猛烈攻击。而任访秋却对李贽大加赞扬:“卓吾这种观点,当时就影响了公安派袁氏兄弟……直到后来的新文学运动。”[3](P16)任访秋从思想、妇女解放和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晚明时期的“左派王学”特别是李贽的反传统,认为这是一次对思想和文学的极大解放。从思想上说,清代朴学家们在反程朱方面,与晚明的李贽有一致之处;晚清维新派的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排荀运动”,其思想渊源也在李贽;革命派的章太炎进一步对孔子的批判也受李贽的影响,并在革命派办的刊物《国粹学报》中对李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五四时期,号称“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发表了《李卓吾别传》,大力宣扬李贽的思想。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李贽首先以男女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妇女,影响了清代的朴学家汪中、俞正燮及五四斗士们。在五四时期,胡适的《贞操问题》、鲁迅的《我之节烈观》、《伤逝》、《祝福》等文章都是对妇女问题的追问和探讨。在文学上,晚明时期的文学革新在3个方面影响了清代直至五四的文学革新:一是“独抒性灵”,二是“信腕直寄”,三是对市民文学及民间文学的肯定并给以高度评价,这3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冲击是汹涌激烈的。五四时期的《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等文章在精神实质上与晚明时期的“左派王学”、特别是李贽的思想是相统一的。所以,任访秋先生得出结论:“‘五四’的文

文档评论(0)

bh10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