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炮台保卫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沽炮台保卫战

大沽炮台保卫战 大沽炮台历史背景 大沽口炮台位于今天津市东南50公里海河入海处,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设卫,于大沽海口筑墩设炮。由著名将领戚继光监造。炮是用铜制造,名 曰“大将军”。为了防止海盗的骚扰,戚继光又在入海口插上纯铁铸成的梅花桩48根,与炮台构成一道防御的屏障,森严壁垒,使得海面长时间无战事,解除了天 津卫的后顾之忧。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 ,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从此,炮台一直驻扎着军队,成为军事重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 、土炮台12座 、土垒13座 ,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1858年1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为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侵略者公然叫嚣“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取胜,即占领天津直接威胁北京”。5月份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进攻大沽口炮台,一时间,津城闻炮,海鸥啼血,将士奋起反抗,击沉敌舢舨4只毙敌近百名,法军炮艇“霰弹”号受重创,艇长被击毙。正当守台将士与敌人艰苦鏖战之际,手握兵权的直隶总督谭廷襄,布政使钱昕和却临阵脱逃,致使守军士气大挫,无数爱国将士空捐性命。帝国主义第一次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北方大门,迫使清政府同沙俄、美国、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胜利后,并未达到迫使中国清廷修约的目的,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率舰队到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清政府当即照会侵略军,换约可带少数随员由北塘登陆进京。但英法侵略者恃强成性,执意从大沽口登陆,武装护送公使进京,并于6月25日下午炮轰大沽口炮台,挑起第二次大沽口海战。中国军队被迫开炮自卫,新修建的大沽炮台发挥了强大的威力。激战一昼夜,结果进攻者完全失败,英法联军狼狈撤出大沽口。此次交战,击沉击伤英法兵舰十余艘,毙伤侵略军四、五百名,还活捉英、法兵各一名。缴获了舢板船3只,洋枪41支,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英国军官死5人,伤23人,海军司令贺布也受了伤。清军在这次作战中仅伤亡32人,大沽炮台只遭到轻度破坏,海口一切防御也没有损失。由此可见,侵略者在这次战役中失败之惨,连侵略分子也不得不承认“这确是一次可怕的惨败”,“这是英国人子撤出喀布尔后在亚洲所遭到的最严重的失败”。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1860年8月1日,英法军队出动舰船30余艘,兵力5000余人集结大沽海面,在坚船利炮的掩护下,乘虚在北塘登陆,先占领北塘炮台,后包抄大沽炮台。我国守军个个英勇果敢,蒙古族将领乐善身先士卒,愿以热血洒疆场的爱国精神,誓死保卫大沽。21日,战斗“自早晨五时至八时,炮火始终没有中断过,炮弹如雨”,但中国守军仍拼命作战。直到十时半,北岸炮台完全失陷,大沽炮台失守,爱国将领乐善同千余名官兵壮烈殉国。第三次大沽口战役遂告失败。英法联军进犯津、京,清政府与英法签定了《北京条约》。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十分重视大沽口的军事防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加固。同时增建了平炮台三座。光绪元年(1875年),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从欧洲购买了铁甲快船、碰船、水雷船等武器装备,使大沽口成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重要的军事海防要塞。1900年,英、俄、德、日、美、法、意、奥等国组成八大联军以保护洋商为借口,在大沽口海面季节军舰和军队,妄图占领天津,进逼北京。这时,罗荣光虽已接到调任提督的圣旨,但为抗击侵略者,他毅然请求留守大沽,并慷慨陈词:“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罗荣光率将士坚守炮台,指挥清军奋勇还击,激战六小时。清军伤亡严重,最后募不敌众,炮台失守。罗荣光携眷属同赴国难,壮烈牺牲。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第五条 “废去大沽口及直隶各处炮台”。 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现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就是因为在天津大沽口,侵略者遇到了极顽强的抵抗,他们害怕中国人再利用大沽口炮台作为抵抗他们的堡垒。炮台被削平了,国门也被打开了,中国从此失去了门户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