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先进事迹-小巷公仆 .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先进事迹-小巷公仆 

个人先进事迹:小巷公仆 2005年12月3日,一个被泪水浸透的日子。这一天,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谭竹青———一位为百姓操劳了整整48年的74岁老共产党员静静地闭上了双眼,离开了她深爱的社区和父老乡亲,离开了她抛洒下全部心血和汗水的黑土地。 12月6日,为了看老书记、老主任最后一眼,上千居民冒着严寒自发地涌来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追悼会上,有的哽咽不止,有的失声痛哭。老姐姐、老主任、谭姨、谭妈、谭奶奶……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是失去亲人的悲痛;一句句发自心底的诉说是对主心骨的崇敬和感激。 170多项荣誉,留下了一位共产党员、基层党务工作者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把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留在百姓的心上。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虽然官不大,但是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这是共产党员的本分和天职。”谭竹青的这句口头禅,对十委社区班子的伙伴们早已不再是一句话,而是他们每天都看得到的忙碌身影,和经年累月用行动干出来的非凡业绩。“只要是社区发展建设的事,谭姨立马就来精神,压根儿不在乎苦呀累的。”十委社区副书记、代理主任赵惠君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上世纪80年代初,十委社区班子的伙伴们常为全国的改革热潮兴奋不已,但一想到“自家一亩三分地儿”的发展就犯愁。当时的十委社区还是“三条黑胡同,一条泥水路”,居委会穷得连办公用品都买不起,根本谈不上社区建设。“咱得先发展社区经济,有点钱才好办事。”尽管谭竹青的决定经过深思熟虑,但还是立即引来一片惊疑的目光。没钱、没物、没项目,要发展经济不是说梦话吗? 大的干不了,先从小的干起。社区经济就从第一个小吃部起步了。 没钱买厨具,谭竹青带头把家里仅有的450元拿出来;没钱买砖和沙石,已年过半百的谭竹青带着退休职工和一些待业青年起早贪黑走街串巷,到拆房工地拣碎旧砖头、旧木料,到附近河里挖沙子,和大家一起光脚丫脱土坯。不到半月,一个10多平方米的社区小吃部红红火火开业了。 最初创业的汗水,使社区终于有了一些积蓄。谭竹青没有止步,立即又用这些钱聘请了一些退休的能人,相继办起了制鞋厂、印刷厂、汽车修配厂、装潢公司等17个委办企业。从那时起,十委的经济越来越壮大,再没向国家要一分钱,到去年已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创利税60多万元,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680万元。 上世纪70年代,十委附近还没一家幼儿园,很多母亲又要送孩子到很远的幼儿园,又要赶着上班,常因挤不上公共汽车急得直哭。谭竹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1978年,十委终于有了点钱。天天算计筹划的谭竹青立即找技术人员设计出了幼儿园的图纸。实地选址测量时,正好需要拆掉她家的半间房。大家主张把设计缩小点,她的儿媳妇也想不通:“哪有拆自家房给公家建幼儿园的呀。”谭竹青说:“居民的事是大事,自家的事怎么也好凑合。好不容易盖个幼儿园,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 10平方米的土坯房,一住就是10多年。 10多年来,谭竹青带领大家陆续又花了10万元建起了社区益寿院、阅览室、健身房、录像厅、游艺部,用150万元为社区建成了178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凡是她能想到的、居民需要的,她都昼夜奔忙,一件件落实到社区的土地上。 10多年前,这里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棚户区。 200万元,你不让我在这儿投资建房就行。”她毫不灰心,依然昼夜不停地奔波,苦口婆心地协商,终于打动了一家房地产老板的心。 300多户居民的老房子竟然在42天内就全部拆完。“这速度也就是在十委,在谭老太太这儿能有。”开发商惊叹不已,逢人便说。当年底,5栋住宅楼拔地而起,547户低收入居民欢天喜地迁入新居。 2005年11月30日,谭竹青去世的前4天,十委最后一个回迁户住进了新楼房。至此,十委先后三批开发棚户区16万平方米,圆了近4000户居民的住楼梦。 她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难,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人的心坎儿里 “有难处,找谭姨。”在十委社区,这是最通行的一句话。谭竹青是社区居民的主心骨,再难的事,她也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她是百姓的贴心人,再苦再累,她也要把温暖送到百姓心里。人们说她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着百姓的冷暖疾苦、柴米油盐”,亲切地称她“小巷总理”。 “谭姨是我致富路上的一盏明灯,有她心里就敞亮、暖和。”居民董学琴的话充满敬佩。1997年,本来没有工作的董学琴,爱人也下岗了,全家的生活蒙上了阴影。谭竹青帮她在露天市场安排了摊位,还借给她3万元本钱。一年后,露天市场取缔了,困境中,谭竹青又帮她在新建的室内市场里租下几节柜台,办起了面食店。小两口牢记谭竹青以质量信誉立足的叮嘱,小店办得红红火火,月赢利2000多元,日子过得一天天好起来。 “谭姨待我们比亲娘还亲哪,是她老人家救了我一家。”一说起谭竹青,46岁的马小花就止不住眼泪。丈夫去世后,她寄居

文档评论(0)

hhax1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