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藜
藜
百科名片??
藜(学名:Chenopodium album)为苋科藜属的植物。分布于全球温带及热带以及中国各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4,200米的地区,见于路旁、荒地及田间,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中文学名:
藜
拉丁学名:
Chenopodium album
二名法:
Chenopodium album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苋科 Amaranthaceae
属:
藜属 Chenopodium
种:
藜 C. album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球温带及热带以及中国各地
基本信息
??
藜
藜lí 部首笔画
部首:艹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18
五笔86:ATQI 五笔98:ATQI 仓颉:THHE
笔顺编号:122312343533424134 四角号码:4490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5DC
基本字义
1. 〔~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
2.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仗。~藿(指粗劣的饭菜)。
详细字义
〈名〉
1. 一种普通的蔓生藜 [lambs-quarters]
藜,藜草也。——《说文》
聚橡栗藜藿而食之。——《大戴礼记·曾子制言》。注:“藿也。”
藜藿之羹。——《史记·太史公自序》。正义:“似藿而表赤。”
2. 藜科。茎直立,叶子菱状卵形,边缘有齿牙,下面被粉状物,花黄绿色,嫩叶可食。如:藜杖(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藜芘(藜编的璧障);藜床(藜茎编的床塌)
常用词组
1. 藜藿 líhuò
(1) [inferior meal] 指粗劣的饭菜
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2) (藜藿——吃野菜。动用)
植物
??
藜
藜为藜科植物藜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基本信息
物种名称:藜(拼音:lí[1])
学名:Chenopodium album Linn.
英文名:Lambs-quarters,Goosefoot
科名:藜科 Chenopodiaceae
又名
莱(《诗经》),厘、蔓华(《尔雅》),蒙华(《尔雅》郭璞注),鹤顶草(《土宿本草》),红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红心灰藋(《庚辛玉册》),落藜、胭脂菜(《纲目》),飞扬草(《广州植物志》),灰苋菜(《四川中药志》),灰藜、灰蓼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灰藜、灰菜、灰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异名
Chenopodium album L. f. heterophyllum Wang-Wei et Fuh
Chenopodium album L. var. centrorubrum Makino
Chenopodium album L. var. laxiflorum Wang-Wei et Fuh
Chenopodium centrorubrum (Makino) Nakai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0.4~2米。
茎直立,粗壮,有楼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校;
枝上升或开展。叶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厘米,宽 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生粉粒,灰绿色。
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状花序;花被片5,宽卵形或椭圆形,具纵隆脊和膜质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柱头2。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种子横生,双凸镜形,直径1.2—1.5毫米,光亮,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胚环形。
地理分布
分布全国各地;广布于世界各国。生于田间、路边、荒地、宅夯等地。幼苗饲牲畜,也可供食用。全草入药,能止泻痢、止痒;种子可榨油,供食用和工业用。
药用价值
化学成份
全草含挥发油。叶的脂质中68%是中性脂肪,内含棕榈酸、廿四烷酸、油酸、亚油酸及谷甾醇、廿九烷、油醇、蜡等。根含甜菜碱、氨基酸、甾醇、油脂等。种子含油5.54~14.86%。
性味
甘、平,微毒。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幼苗可作野菜食用,有人食后在日照下裸露皮肤部分即发生浮肿及出血等炎症,局部有刺痒、肿胀及麻木感,少数重者可产生水疱,甚至并发感染和溃烂,患者有低热、头痛、疲乏无力、胸闷及食欲不振等轻微症状。
药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