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较文学讲义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 John Turner将“烟花三月下扬州”翻译成: 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 go “扬州”一词略去未译。译者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其实呢?“扬州”是一个文化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它更代表了一个古代文人所向往的享乐去处,一个令他们销魂的所在。 Cf: John Turner, S.J. 我怎样译中国诗? The Milky Way 赵景深1922年的翻译和后来鲁迅的批判 数字,龙,西风等文化意象 唐朝诗人孟郊的《古别离》: 欲去牵郎衣, 郎今在何处? 不恨归来迟, 莫向临邛去! Fletcher的翻译如下: You wish to go, and yet your robe I hold. Where are you going---tell me, dear---today? 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 your heart away. Prof. Xu Yuanchong’s version: I hold your robe lest you should go. Where are you going,dear today? Your late returning brings me less woe Than your heart being stolen away. 翻译中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误译可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无意误译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因译者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译 2. 与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底有关 3. 第三种无意误译与源语国和译语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具有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价值。 例如: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既忠诚又守规矩) 无意误译不仅表现在对原文的误解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原文的误释上。 又如:吴景荣先生曾举出翟理斯(Herbert A Giles)和庞德所译汉诗中的误译例。 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翻译文学史的理论与方法 /王向远/《中国比较文学》2000/04 翻译文学史应该是与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相并列的文学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翻译文学史,这三者构成了完整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 翻译文学史的内容要素有六个: 时代背景---- 作家----- 作品----- 翻译家----- 译本----- 读者 翻译文学史应该回答和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译? 译的是什么? 译得怎么样?译本有何反响? 比较文学讲义提纲(五) 中国文学英译与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 一个多世纪来,随着西学东渐,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绍介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的翻译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中外学者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对来说,中国文学英译的研究(作为译事而非译作的研究),尚不多见。中国对西方文学的接受以及对我们的文学发生影响是通过大量的作品译介, 且有历史的原因。那么如何使西方接受中国文学,以及使中国文学对西方的文学发生影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为何缓慢,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是我们该澄清西方对中国的误解与误读的时候了, 毕竟中国已不是清末民初当时现实文化的弱势状态了。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我们更要中国(文学)主动走向世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的话语霸权地位逐渐确认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树立全球意识,发展民族文学?如何获得高质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如何使得我们东学西渐,创设较理想的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促进中外文化/文学交流?笔者认为,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急需加强。主张加强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尤其是高质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主张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并不是媚外,而是主动出击,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学与文化,让西方接受中国文学;以宽容的心态与西方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成为歌德所倡导的“世界的文学”( die Weltliteratur)一员。当然,我们清清楚楚看到的“全球化”、“全球主义”,实际上是饱含着文化帝国主义话语权力及其意识优势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