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贡献-2 第一,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 第二,“六书说”中转注的问题最大 第三,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 局限性: 五、六书理论的发展-1 唐兰的“三书”说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因为唐氏三书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以义会意 (劣、耷) 的会意留下位置;象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5月号的《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 五、六书理论的发展-2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说简明。但是汉字有一些不能纳入六书的文字,同样也有一些不能纳入新三书的文字。 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的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 上面诸家之说,不拘泥于传统的“六书”说的局限,都有新的探索,新的发现,见仁见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汉字形体结构的文化功能 (一)从“娶”“婚”“妻”等字的结构看古代的婚俗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取”为“娶”) “取”的甲骨文为 其字左边为耳朵形,即后之“耳”字,右边为“又”,即人的手。 金文“取”为 篆文为 从耳,从又 《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 《周礼》“获者取左耳。” 《说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婚”最初写作“昏”。 “昏”的甲骨文为 其下为“日”,其上为“氐”,“氐”即“低”也,即落下的意思。 《说文》“昏,日复也,从日,从氐,氐者,下也。 《诗经》“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诗经》“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昏”为“婚”) 刘申叔《古政原始论》:“其行礼必以昏时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者,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谁何耳。 《说文》“婚,妇嫁也。礼,娶妇以昏时,古文曰婚,从女 从昏,昏亦声。 “妻”的甲骨文为 一个女子飘散着头发跪坐着,一只手伸向她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起。会意字。 “妾”的甲骨文为 一个面朝左跪着的女子,头上有刑刀(辛)的符号。 “妥”的甲骨文为 一只大手按住一个跪着的女子,表示制服了她。 (二)“美”“尾”与远古服饰审美的演变 “美”的甲骨文 其字形下从“大”,“大”是正立的人形,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之类的装饰物。 “尾”的甲骨文 像一个人长了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 人头上的兽角毛羽和臀后那毛茸茸的东西,不是人体的一部分,而只是一种服饰。 认为:头饰和尾饰最先是狩猎者为靠近猎物所做的伪装,而后成为巫术和舞蹈的道具,随着其审美价值的认可,它们才成为一种服饰。 1、“美”“尾”与远古狩猎-巫术·舞蹈-服饰的渊源关系 “羌”的甲骨文 像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状的装饰物。 于省吾解释说:“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皮戴角,装扮成野兽的样子,以便接近于野兽而射击之。 显然,甲骨文“羌”的字形表现了远古时期一种常见的狩猎方法-化装诱捕狩猎。 乌丙安《民俗学丛话》:“自古以来,‘哨鹿’是猎鹿的妙法之一。发现鹿群,猎人一边举起假鹿头,一边吹起牛角哨,学着呦呦鹿鸣,鹿群便聚来,然后射取。 《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 羌是游牧民族,他们擅长狩猎。为了突出羌人擅长狩猎的特点,已经进入农业社会的华夏先民就用化装诱捕狩猎的猎人形象-戴兽角的人形表示游牧民族“羌”。 《诗·关雎序》:“美,谓服饰之盛也。” 第一,喜欢装饰的女子对头饰习俗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舞台艺术对头饰的继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