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州 电化学会主要报告
苏州 电化学会主要报告
全国电话学会报告 苏州
电化学拉曼光谱四十年:挑战与创新
田中群
电化学拉曼光谱技术是电化学研究从宏观深入到微观、由统计平均上升到分子水平的进程中所
建立发起来的。由于参与电极表面过程或反应的物种往往仅有单分子层、甚至是亚单层,拉曼光谱
的检测灵敏度极低,不能成为有效的实验工具。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简称SERS)是人们将拉曼光谱应用于表面电化学研究的探索中所发现的异常表面光谱现象。1973
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电化学组 Fleischmann等将平滑银电极表面加以粗糙化处理后,首次获得吡
啶分子吸附在银电极表面上的高质量的拉曼光谱,成功地奠定了将拉曼光谱应用于表面电化学研究
的实验基础[1]。
美国西北大学年轻的助教授Van Duyne及其学生则敏锐地意识到,如此之强的表面拉曼信号不
可能简单地来源于粗糙电极的表面积增大。他们对此作了详细的实验验证和理论计算,发现吸附在
粗糙银表面上的吡啶的拉曼散射信号与溶液相中的同数量的吡啶的拉曼散射信号相比, 增强了约6
个数量级, 提出了这一种从未被认识到的、与粗糙表面有关的巨大增强效应, 即SERS效应。但是他
们的有关文章被数个刊物的主编和审稿者先后打回,认为该结论是错误和不可能的,因此拖延了一
年多才被接受并于1977年得以发表[2]。SERS的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因为表面分子信号的巨大增强
相当于人们所兴趣研究的表面单层分子(或离子)被放大成为一百万层,故SERS能避免溶液相中相
同物种的信号干扰, 轻而易举地获取高质量的电极表面分子信号。
但是,当人们从实验和理论上对SERS进行了较全面和仔细的研究之后,便十分遗憾地意识到
SERS技术的缺点如其优点一样的显著。发展SERS技术的进程中遇到了二大障碍:其一,仅有金、
银、铜三种金属和少数极不常用的碱金属(如锂、钠等)具有强的SERS效应,而许多具有重要和广泛
应用背景的过渡金属皆为非SERS活性金属;其二,金、银、铜金属尚需表面粗糙化处理之后或为
纳米结构才具有高SERS活性,故表面科学界所偏重的平滑单晶表面皆无法用SERS研究。这些难
题导致SERS的研究热潮自八十年代后期起逐渐衰落。但是为数不多的研究组(包括我们在内)则
认为SERS现象的复杂性正表明它隐藏着许多亟待认知和解决的基本科学问题。通过数十年的创新
与努力,人们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将导致SERS领域的全面拓宽。本报告将从如何挑战书本
以及研究方法的角度,回顾电化学拉曼光谱技术发展的曲折历程,说明突破的前提是原始创新。最
后将探讨其发展动向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D. Y. Wu, J. F. Li, B. Ren and Z. Q. Tian, Chem.. Soc. Rev., 2008, 37, 1025.
[2] J. F. Li, Y. F. Huang, Y. Ding, et al. Nature, 2010 464, 392.
Jacek Lipkowski
加拿大电化学会主席
Building biomimetic membrane at a gold electrode surface
Jacek Lipkowski
This article describes efforts to build a model biological membrane at a surface of a gold electrode.
In this architecture, the membrane may be exposed to static electric fields on the order of 107 to 108 Vm-
1. These fields are comparable in magnitude to the static electric field acting on a natural biological
membrane. The field may be conveniently used to manipulate organic molecules within the membrane.
By turning a knob on the control instrument one can deposit or lift the membrane from the gold surface.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film while the 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