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简明.连.得体.doc.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表达简明.连.得体.doc

2011级高一语文语言运用专题(四)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真题演练】 [2011·湖北卷]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史铁生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答案】(示例一)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 (示例二)史铁生: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解析】拟写颁奖词是近年来常考的新题型。本题拟写颁奖词的要求明晰、准确,只要从给出的两个人物蔺相如和史铁生中任选一人,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或主题,或相关情节,或相关人物,或相关物件)按要求表述即可。 【技法点拨】 一、解题指津   (一)简明   1. 解题步骤 第一步:反复阅读题目,找出题中重复啰嗦或表意不明之处。 第二步:删除或简化重复啰嗦之处,消除有歧义的地方。 第三步:将修改后的句子带入原文,检验是否准确。 2.答题技巧   (1)语言要简洁。语言要尽可能少,不用可有可无的字词。①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②可用可不用的虚词,尽量不用。③可以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而不用再重述原来的内容。用代词替代,语言就简洁。 (2)语言要明白。指意思要说清楚,不让人产生误解和歧义。语言表达不明确主要表现是存在歧义。 例如:阅读下面一段话,本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把序号填入画线处)   深圳南方公司,①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②为了避免对来深圳南方公司应聘的人以是否名牌大学毕业而选择录用的先入为主的弊端,以聚集人才,③今年招聘大学毕业生,不再问毕业学校。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一流企业④如果不注重选拔人才注入新鲜血液,⑤如果仅凭是否是名牌大学毕业选择人才的话,将很难发展。 a.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 。 b.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 。 【思维轨迹】 反复阅读后可发现①④属于可有可无的语句,将其删去,再读就通顺了。有一处啰嗦,是②,因为“深圳南方公司”“是否名牌大学毕业而选择录用”与前后文重复,故进行简明语言改写。 【参考答案】 a.①④;b.②,简略为: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弊端。 (二)连贯   1.解题步骤   第一步:综观全局,把握中心。一道语言表达连贯题往往就是一段完整的话,它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解题时首先要把握题干,把握这段话的大意。   第二步:划定区域,界定重点。因为一段文字表述中总有一些是主要信息,一些是次要信息,所以我们在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还要能根据前面的一些规则来辨别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界定出文段的重点。 第三步:确认性质,找准思路。这是解答这种题型的重要一步,确认题目的性质,就是要看清命题者的思路,准确探索出答题的思路。   第四步:理清头绪,准确表达。做好题目之后,可再将选好或修改好的内容代入到原文中,重新理清一下文段的头绪,检查一下前后文的语意是否衔接连贯。 2.答题技巧 (1)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统一的话题是保持语言连贯性的首要条件。 例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     。    。    。    。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④②⑤ 【思维轨迹】原句提出“探索精神”这一话题,④谈到“物质生活需要”,②将“物质需要”与话题“探索精神”联系起来,①谈到“秩序”,⑤将“秩序”引到“数学”的话题上,③将“物质需要”“秩序”与“探索精神”这个话题统一起来。故答案为A。 (2)看语气语脉,考虑语意的粘连性。语言运用的连贯问题,实际上是语气相承、语流通畅的问题。 例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

文档评论(0)

vtangoj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