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复制链接]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solomon
最后登录
?
注册时间
?
阅读权限
150?
威望
0 ?
贡献
20 ?
金钱
641 ?
积分
0?
精华
12?
帖子
120?
CCEA会员
楼主
solomon 发表于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王彩霞
(长沙理工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近代中国教会学校是指西方各国天主教、基督教各派教会来华传教士开办的各类学校。它是近代教育的一种特
殊的组成部分,对中国教育、文化、医疗、科技、政治、经济等影响较深。本文所说的语文教育是指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经
世济时教育、知识百科教育于一体的广义的语文教育。纵观教会学校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语文教学方法,大致相同。
关键词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语文教学方法
一、教会学校语文教育的状况
在教会学校里,大部分中国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教授中
文,即熟记课文、练习书法、解释字义、读经书集注、作文写诗。
19世纪的传教士还无法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任何重大的改革,他们没有足够的把握,又缺少课本。1874年《中国通讯》杂志一位编辑曾详细描述了上海徐汇公学的经书教育情况:“学生们用震耳的声音朗诵经典作品,每个学生反复大声读唱从未有人给他讲解过的课文;这里是学生在老师面前背书,背书时学生的头摇来摇去,甚至全身都左右摇摆起来;……上讲解课时,老师讲解学生已背诵得滚瓜烂熟而几乎一句也不懂的渊博的古文;最后是作文课,学龄最高的学生学作奇特的八股文章。”①
明恩溥对此也有非常形象的描述,“中国的学生没有在心中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背诵,一旦他真正熟悉了要背诵的一段文字,立刻高声地哼起来,就像陀螺或圆锯发出的嗡嗡声。不管听者对这段文字多么熟悉,要想从这种嗡嗡声中抽取出人的言语声,都是极为困难的,可以说,几乎不可能。”②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中学教育本身的陈腐性。这些学校不仅在中国文化的课程方面与传统学校相差无几,就是教师也不得不依赖那些有功名的文人。因为经书词章这类功课,传教士本人所知很少,基督教徒中也难有胜任的人才。书是旧书,人是旧人,教学方法也没有什么新招,记忆和背诵就是三家村塾师们的不二法门。狄考文曾经对学生大声的死记硬背中文经典表示了无可奈何。而且传教士们也认识到一个知识分子被看作能够引用大段的经书,他的社会地位部分地依赖于运用经书典故来修饰文章的能力。颜永京认为中国的这种方法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而且太不重视思维锻炼,但却主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慢慢进行。他于1885年说:“目前还不能运用真正的通过教育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会损害学生将来的社会地位。”③
因为西方的学校在这个时候也应用这种记诵法,因此,中国传教士就更相信这种所谓的记诵法了。在登州和杭州,学校要求学生背诵整个章节甚至整本中文版的圣经。但是,传教士确实也建议对传统的方法要适当地加以限制,以使教师能在学生记诵课文时,而不是在熟记课文以后对课文进行解释。此外,传教士按照学生的知识分班,并为每班规定课程,然而旧式教师总是进行个别教学的。教会学校的经书教育正如一位传教士所说的那样,“整个课程是令人困惑的,我们不能和中国经书相处,而我们又不能不和它相处。”具体的课程安排,各地的学校因人而异。“有些地方,全部‘四书‘’五经’列为中文课程,要求学生熟记,并练习写文章,准备参加政府考试,而另一些地方只教‘四书’。有些学校给学生一半的时间或更多的时间学习经书,而一些学校只给学生很少的一部分时间。”④
二、对语文传统教学的批判
随着新思想的传入,清末也开始注意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强迫记忆、压抑学生个性的施教方针有所批评。1850年,王筠撰《教童子法》,对于当时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见解,注意到儿童年龄和能力的差异,主张因材施教,反对强迫记忆,提倡用讲解的方法,启发儿童自己去思考,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他强调蒙养之时,应以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识字则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之,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书也要有讲解,讲解须说入童子之耳,不可出我之口,便算了事,更反对强迫儿童读书,他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⑤
对传统学塾中的旧式教学法提出尖锐的批评。
1838年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布朗来华。他来华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和观察,发现儒家传统教育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因此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和思想进行批判。他认为中国的教科书除了作为记忆文字和理解句子结构的工具外别无用处,中国教育的目的仅仅是获得语言文字知识,其教育方法扼杀了创造性思想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体系“仅仅是为了政府培养一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