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探花:福气不足,就写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乾隆朝探花:福气不足,就写书.doc

乾隆朝探花:福气不足,就写书   运气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年初,镇安(今属广西百色)知府赵翼面临着一个诱惑:上司两广总督李侍尧放出风来,要推荐他为广州知府。但前提只有一个――赵翼必须放下身段,站到李某人这厢。   李侍尧的示好,赵翼并没有接受。   其时,赵翼任镇安知府已经一年多了。从翰林院来镇安时,他十分不情愿。和当官相比,他更愿当一名词臣――词臣清雅,官场污浊。因此,他婉拒了皇帝,说自己不熟悉吏事;又找国舅傅恒当说客力辞,但乾隆很坚决,赶鸭子上架,硬让他去广西任父母官。   镇安在广西最西部,西接云南,南连越南,层峦叠嶂,瘴疠弥漫,端的是个险恶去处。然而当真正来到镇安,赵翼的委屈也就随风云散了:既来之,则安之,镇安虽说穷山恶水,却民风淳朴,人情敦厚,更像一个桃花源,与其在京城苦熬,还不如在镇安逍遥。   不过,他的逍遥是有分寸的,这分寸缘于他的底线:官场虽污浊,自己却要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或许,这比当个词臣更有影响。可惜,这底线让他与上司李侍尧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事情的起因,其实和赵翼无关。   前任镇安知府任职期间,有人在云南土富州滋事,百余人被抓获,单单跑了首犯,前任知府因此被弹劾免职。赵翼接任后,首犯已死在外地,办案人员验明正身后把尸体运回镇安,按法按理,赵翼都要向上司李侍尧具文结案。而两广总督李侍尧虽然很能干,却喜欢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他和前任知府有隙,要痛打落水狗,让其咸鱼翻不了身。而赵翼请求结案,就使前任知府复出成为可能,这不是让李侍尧难堪吗?老江湖李侍尧只用一招,就化解了赵翼的凌厉攻势:拒绝承认尸身是首犯本人。   赵翼和前任知府、李侍尧都无恩怨,他结案的目的只有一个:真相。但显然,在李侍尧那儿,真相并不重要,甚至可以没有。因此,李侍尧的拒认激起了赵翼的斗志。他再次上书请求结案,李侍尧这次就不客气了,说赵翼“袒护同官,恐吓上司”,并批转按察使处理。换了别人,上司给小鞋穿,早就愿赌服输了,但赵翼越挫越勇,他第三次上书请求结案,并亲自跑到广西梧州面见李侍尧。   下属一而再,再而三地和自己作对,这让两广总督李侍尧情何以堪?他立即上书,要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弹劾下马。可赵翼运气太好:恰在此时,乾隆降旨,让赵翼赴云南征缅甸,李侍尧只好把送走的奏章又追了回来。   一年后,赵翼从军营回到镇安,恰逢广州知府空缺。李侍尧知道,文韬武略的赵翼今非昔比,与其跟这匹野马较劲,不如拉拢过来,戴上笼头,为己所用。   李侍尧的用意,赵翼自然清楚。对这样爱耍心机的人,避之唯恐不及,焉能低眉侍奉?赵翼当然想去广州――镇安虽和广州平级,但战略和经济地位没法比,但他更想保住自己的底线,因此,他选择了婉拒。富有戏剧意味的是,在李侍尧准备另推他人时,乾隆又先行一步任命赵翼为广州知府。多次挑战上司,却得皇恩眷顾,全身而退,只能说,赵翼的运气太好了。   攒人品   但在此之前,赵翼的运气一直不算好,甚至称得上悲摧。   赵家是宋朝宗室,但到了清朝,早已是昨日黄花。赵翼出生在阳湖(今江苏常州),父亲和祖父都是穷书生,靠教书度日。赵翼近水楼台,学问功底很好,三岁就能每日记住三十余字,12岁就能一日作七篇文章。但和那些天才少年一样,赵翼偏科严重:他喜欢文学,却不喜欢仕途的敲门砖八股文。14岁时,父亲去世,姐待嫁,弟待哺,赵翼一下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接替父亲的讲席,养家糊口;同时研习不喜欢的八股文,以备应试之需。   然而,屋漏偏逢连绵雨。21岁时,阳湖闹饥荒,赵翼连教书先生也当不成了。无奈,他北上赴京,当起北漂。   他寄居在舅父寓所,但舅舅也仅仅是个幕僚,帮不了多少忙。好在此时,赵翼的文学功底帮了他。进不了官场,就先走文青路线,与文士们诗酒酬唱,赚得名气再说。以诗文吸睛吸金,曲径通幽,这是先辈检验过的真理。果然,赵翼的才学赢得了东阁大学士、后来成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刘统勋的青睐。   刘统勋为人清正廉洁,是乾隆的股肱大臣。他见赵翼才华出众,又孺子可教,便聘其为幕僚,编《国朝官史》。刘统勋对赵翼很好,在刘府一年,赵翼耳濡目染,收获颇多,不仅学问见长,为官之道也学了不少:人在江湖飘,该挨刀时就得挨刀。   不过,当幕僚只是权宜之计,最要紧的是功名,有了功名,一切才有可能。一年后,赵翼“冒籍”参加了北闱乡试。明清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不均衡:江南花团锦簇,江北荒凉冷清。清政府为了搞平衡,以北闱、南闱按比例分别录取北人、南人,但还是堵不住南士钻空子参加北闱,这空子就是假冒籍贯应试。   冒籍有风险,若侥幸能中,冒点风险也值得了。何况主考官怜才,有时装糊涂,也不会深究。万幸的是,赵翼应考还算顺利,在乡试中被录取为举人。   尤其难得的是,在这次考试中,赵翼的才学给主考官刑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留下了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