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課外文言文复习
邴原求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明代)李贽《初潭集》
[注释] ①邴(bǐng)原:字根矩,东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汉代饱学之士,从学者数百,很受人敬仰。②恻:怜悯。③苟:如果。④徒:白白地。⑤《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参考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回答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真想读书就来吧!”邴原又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老师道:“小孩子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赏析]:本文用记叙的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贫,泣而求学;得到上学机会后,勤学苦读,仅用一个冬天,就能熟练背诵两本经书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个立志求学而且成绩显著的幼童形象活灵活现站立在我们的面前。
[拓展练习]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数岁时( )
②过书舍而泣( )
③师恻然曰( )
④童子苟有志( )
2. 邴原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3. 你怎样评价书塾中的老师?
4.本文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
[参考答案]
1.① shù ② shè ③ cè ④ gǒu
2.邴原从小丧父,家贫如洗,但他充分利用好不容易得来的学习机会,一个冬天(相当于现在的半个学期)就熟练背诵了两部经书。这种幼而想学、少小有志、刻苦勤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饮甘厌肥、沉湎玩乐的学生一思。
3.这是一个持“有教无类”观念的好老师。他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表现了他的“关心贫幼”;在得知邴原的身世后,他甘愿舍弃应有的收入,对邴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表现了他“帮助有志者成材”的可贵品质。
4.作者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概述了邴原的身世和短时间内取得的成绩。中间利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
勤训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
(翻译: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重要的了,因此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这句话虽然说得浅近,意义却很深远啊!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才能,智慧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练习:1.从文中找出表明本文观点的句子。
答: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用意在于论证中心观点“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告诫后生要像大禹、陶侃那样勤奋、爱惜时间,才能增长才干。
问说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练习:1.下列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