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兴的甘蔗,大兴的糖.doc
大兴的甘蔗,大兴的糖
多年没有好好的回趟家,也就没有时间好好看看大兴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了。又因为溪洛渡电站建设,我的老家地处淹没区,早已成为水下故乡了。然而,故乡那最后的模样,一直珍藏在我的心底,我常常梦回故乡,翻阅尘封的记忆。
2012年初,我从参加工作的码口派出所调到县公安局工作,刚报到不到十天,就接受新的使命,回到大兴镇开展移民走访工作,走村串户中便圆了回家梦!转瞬间,回乡工作已是一年有余。其间,总是觉得想写点什么,弥思苦想,却总是想不起来,该写些什么呢?
直到有一天,从群众那里得知,我老家所在的大兴村糖厂附近的村民因不舍糖厂在此举行留念活动,我便也去了。
跨过“大沟头”,进入“老街子”,便看见远处一股青烟直冲上天,我知道,那是老家的人们在榨“春班”的蔗糖了!越往前走,就越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浓郁、醉人的甜香。恰好在“毛家码口”遇到以前的几个邻居正用“马叉”扛甘蔗送往糖房去,(“马叉”是当地人民群众用来扛成捆甘蔗的土制工具),遇见了熟人,便打招呼叫我吃甘蔗,还开玩笑说,这是“大井坝”最后的甘蔗啦,再不吃,你以后吃不到了!
猛然间,一年来一直盘踞在脑海中的念头突然复苏了,原来如此!那种困扰多日的感觉就是想说说、想写写大兴的甘蔗和大兴的红糖!
大兴镇又名大井坝,系曾泽生将军的故乡。大井坝得名来源为清朝年间:西靠后龙山、东临金沙江的大兴老街子曾出过11口盐井,且在金沙江边有铜船路、水码头,是当时滇铜京运铸币、楠木砍伐建故宫,来往客商的必经之道,久而久之,加之大兴坝子平缓绵延数公里,便得名为“大井坝”。
后来世事变迁,盐井消失了,码头不在了,楠木砍完了,大兴镇政府所在的坝子里全种上了甘蔗,甘蔗是什么年代开始种植的?有多少年的历史?现在已无从考证。大井坝的人都只知道,反正自己一出生,就是伴随着甘蔗长大的。甘蔗年复一年的种,年复一年的收割,而自己则在这年复一年中不断长大!
因为大兴甘蔗种植区域基本在溪洛渡电站建设水位线“601”以下,所以在这个水位线以下居住了世世代代的群众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舍小家、顾大家,必须移民,而大兴的甘蔗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不适应在海拔高的地方种植,就只能不再种了。
早在几年前,因为市场的需求,甘蔗远低于其它如芒果、枇杷、柑橘等经济林木,甘蔗的种植逐渐被其他经济林木取代,只有少数蔗农因各种因素,在坚持守望着大兴最后的甘蔗!而不管对大兴的甘蔗怀有多深厚的情结,按照溪洛渡电站2013年5月31日正式下闸续水发电节点日期的到来,也就是不得不对大兴的甘蔗最后说再见的时候了!现在空气中弥漫的那股因甘蔗被榨成汁,然后熬成糖,制作过程中随风飘散、让人迷醉的甜香是永远也没有了!
没有和甘蔗一起生长过的人是永远不知道的,甘蔗从出生到熬成糖要经过很多很多复杂的程序,在每个程序,都有它一些独特的名字或者称呼,很好听、已让人感觉很奇怪,妙趣横生,可惜随着甘蔗的不复存在,这些名字也将随之湮没在历史发展、世事变迁的长河中,若干年后,也许不会在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吧!
甘蔗可谓一生都是宝,难怪在它最后的时刻,还有那么多蔗农仍然依依不舍!
甘蔗长成熟后,就要下“种子”,用专用的“砍刀”将成片的甘蔗放倒在地,然后用“修刀”(形状如鹰嘴的专用铁质工具)将中下部的成熟部分修掉甘蔗叶片,放置一旁榨糖备用,顶端部分用“修刀”修理干净后砍下大约一尺长,成捆晾晒,待来年开春下种备用;最顶端的甘蔗叶叫“牛毛颠”,用来喂牲口、或者做柴禾;在除掉多余的蔗叶,清理出甘蔗和种子时,这部分多余的甘蔗叶叫“铺子草”
成捆的甘蔗被人扛马驮地送往糖房榨汁熬糖时,蔗农们就要清理“战场”,这叫“翻铺子”,也就是将“铺子草”中剩下的小甘蔗清理出来,蔗农们管这种隐藏在甘蔗叶下的小甘蔗叫“蔗儿”;清理完“蔗儿”,将地面的“铺子草”成捆地捆好运走。过不了多久,蔗农们接下来的活儿就是“犁地”,给两头大黄牯牛上了“牛加担”,后面拖个锋利的犁桦,犁“头道地”,将整块甘蔗地彻底翻个身(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后来多数改成了用机器耕地),翻出的甘蔗根部就叫“蔗格斗”,在煤炭和电器没有普及的年代,它一度很好的解决了大兴坝子里群众生活的燃料来源问题;翻地时,在部分“蔗格斗”中间会夹杂着肥壮的尚未冒出地面的未成熟甘蔗,蔗农叫它“冬瓜棒”,这东东可是不可多得的解渴材料,去掉表皮,咬一口,淡淡的甜味伴随泥土的芬芳,犹如三伏天喝下一杯冰红茶,所以蔗农们翻地一般是不用带茶水上坡的;翻地完毕,下一个环节就是“打地”,将地里的“蔗格斗”全部清理干净运走,只剩下一片平整的土地,但还不算完,因为地下还会有未清理完的“蔗格斗”,所以还要犁“二道地”,重复前面的动作,“二道地”结束后,就要进行“提香沟”,将已经打平整的土地用特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