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姥山间,大师们流连的身影.doc
太姥山间,大师们流连的身影
一
基本能够确认,郑樵与福鼎的关联和太姥山下潋村的杨家有关。
潋村位于太姥山东麓纱帽峰下,三面环山,面向东海。这个古老的村子后来因为明代抗倭古堡而受人关注,但它文化发展的顶峰当上推至宋代。早在北宋徽宗朝崇宁五年(1106年),潋村杨家的杨??礼就高中进士。杨??礼喜欢读书,却不爱当官,在连任陕、彭、泉、宿四州教授之后,到朝中转任太学博士,时以贪渎闻名的权相蔡京结党专权,他便申请退休,以后多次谢绝朝廷的重用,还没到六十岁就安居老家,所以当时的官场称杨??礼有三奇:“有田不买,有官不做,有子不荫。”我想杨??礼是个智慧之人,他知道人生什么最重要,不一定要当官,不需要很多田,却必须要有很多书。
就是因为有了很多书,使杨家能与郑樵结缘!
宋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藏书家郑樵,学者们称之为夹?T先生,一生淡漠功名却忧心国运,生活清苦而痴心学问,他在厨无烟火、困苦之极的莆田夹?T草堂上诵声不绝、执笔不休,聚书万卷、著书千卷,给后人留下一份精辟独到的精神财富,在我国文化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所以郑樵决定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T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志》。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的学问,郑樵背起包袱,独自一人前往东南各地求借书读。于是,这位而立之年的青年学者,来到了长溪,并滞留于长溪授学。
关于杨家藏书之富,清曹庭栋《宋百家诗钞》录有宋人陈鉴之《东斋小集》,其中有一首《寄题长溪杨耻斋梅楼》,开头两句就是:“乃翁爱书书满楼,万轴插架堪汗牛。”此楼就是杨家先世藏书和读书之所。
与其祖父杨??礼相比之下,杨兴宗在官场要活跃一些,明代的《八闽通志》《福宁州志》和《府志》均有“少师事郑夹?T”的记载,而郑樵故乡所修之《兴化县志》则说得更为详尽:“先生尝教授福温之间,从游者号之夹?T弟子,而吏部杨兴宗为高第。至今后学思而仰之。”
《郑樵年谱稿》以为,郑樵流寓长溪时间,是绍兴十九年(1149年)。11年后,青年才俊杨兴宗成为杨家的第二位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初任迪功郎,再调铅山簿。这位有为青年敢于议论朝政,孝宗刚刚登极,他就对朝廷提出“任人太骤,弃亦骤;图事太速,变亦速”的批评。时南宋只余半壁江山,且北边金兵气焰正炽,他向朝廷提“以守为攻”之策,当时宰相汤思退主张与北边议和,托御史尹穑传话,如果见皇帝时不另提主张,就有好职位等着他,杨兴宗婉言谢绝。惹得汤思退大怒,而孝宗皇帝却很欣赏他,所以得以一路升迁,任校书郎,与当年的另一位老师林光朝同行校文省殿,提拔了郑侨(郑樵从子)、蔡幼学、陈傅良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朝廷栋梁,所以“时称得人”。因为政见不合,杨兴宗最后得罪当权派,被外放地方官,先后任职于处州、温州、严州,卒于湖广提举,甚有政声。
太姥山麓潋村一带的山水真是值得流连,放眼西边,千姿百态的太姥山石营造一方仙境,近处青山如屏,绿水如琴,村前一方小平原平坦开阔,烟水氤氲。那条源出太姥山顶的蓝溪到此穿村而过,吟唱着一首古老的传奇:“每岁八月,水变蓝色。相传太姥染衣,居民候其时取水,沤蓝染布最佳。”郑樵流连溪畔,为我们留下了《蓝溪》一诗:“溪流曲曲抱清沙,此地争传太姥家。千载波纹青不改,种蓝人果未休耶?”卓剑舟《太姥山全志》载:“在蓝溪前三桥下,石壁坚融,中有一穴,形如斧凿,泉极甘洌。”是为蒙井,郑樵还写下了《蒙井》一诗:“静涵寒碧色,泻自翠微巅。品题当第一,不让惠山泉。”
诗中,郑樵正面描述了蒙井水的清洌,表达了对来自翠微之巅的井水的喜爱,除此,我们还能在清冽的井水中看出作者的影子,他以井水自比,自觉其困顿环境中的学问追求和人格修养均可无愧,而且自当精进不止,三十年人生,虽无意功名,但真要比试,自信“不让”那些临安城里的学子们;只是,他志不在此,在于更宽阔辽远的所在。
太姥山水记录了一代伟人不凡的心迹。
二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一个大人物的身影在福鼎这个偏于闽东北一隅的小邑闪现,他就是大理学家朱熹。
对福鼎来说,这不失为一个特大人文事件,这事件对后代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本身所折射出的象征意义在福鼎的人文教育史上均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件的重大缘于人物的重要,这样一位道德学问令人敬仰的大师,当权派出于政治考虑,把他的学说诬蔑为“伪学”,给予严厉的打压、禁锢。庆元二年(1196年)12月,朱熹被落职罢祠,回到了他的福建老家,并在庆元三年来到了长溪。
《福鼎县志?流寓》载:“朱熹,字元晦,绍兴十八年进士。庆元间,以禁伪学避地长溪,主杨楫家,讲学石湖观,从游者甚众。”
这是天意的安排。
闽东山水偏于东南沿海一隅,相对闭塞,为朱熹躲避祸害提供了相对安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