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爹是黄影匠.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爹是黄影匠.doc

我爹是黄影匠   黄 瑞,大连市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协主席团成员,大连市政协委员,国家二级作家,辽宁文学院二至五届签约作家,东北作家网总编辑。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达紫香》,长篇小说《敏感地带》,报告文学《威廉警官》《商路》《铁血河山》等总计21部,计500余万字。《为了这方土地》获首届辽宁文学奖,《商魂》获首届辽宁传记文学奖。   也是这样的季节。初夏的田野里,青苗刚刚出土,头遍地还没开铲的时候,闲下来的父亲,便带着他的皮影戏班子,开始走村串乡了。但那时是集体经济,做什么事情,都要集体出头。父亲的皮影班子,每到这个时候,就会被村里、乡里请走了。   皮影班子每到一个村子,都像过年一样,村子里的孩子老人们,都要跟着走围着看。我跟父亲的皮影班子,记得是1963年的夏天,大约一年两季,除夏天外,还有秋收之后。直到1965年我上小学,才不跟父亲的皮影班子。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皮影戏也不让演了,因皮影中,更多的是帝王将相戏。   1963年夏天,是中国饥荒年刚刚过去的时候,但家里吃的还是不宽裕,父亲是出于让我能吃饱饭,才带我的。当时我已经七岁了,但对皮影却出奇的喜欢。我感兴趣的是影卷中的唱词,因它排列得有空间,不论是九个字的,还是七个字的、五个字的都看着舒服。而白话部分,一大篇,看着累,也看不懂。皮影班子每到一个村子,最少要唱一部戏,少则五六天,多则八九天。每天晚上,大人们唱戏时,我就在台子上边看边听,一部戏下来,我几乎能把整个戏的内容都讲下来,所以白天,戏班子附近的大妈们,都让我给讲戏听。当时演的皮影戏有《瓦岗寨》《飞虎梦》《五峰会》《双失婚》《秦英征西》等,而这些手抄本的影卷,都是楷书的毛笔字,最好的手抄本字,不亚于今天的中国书协会员的字。   一个皮影戏班,少则六七个艺人,多则八九个艺人。前台要有两个拿影人子的,就是操作皮影的,要有一个拉板胡的,一个拉二胡的,一个拉四弦胡的,吹唢呐的有时是一位拉胡琴的人同时操作;一个打鼓板子的,同时打小堂锣;唱花旦的,唱小生的,唱黑头的,唱老旦的,唱青衣的,唱小丑的。在我父亲的皮影班子里,没有女艺人,唱花旦、唱青衣的都是男人来唱,他们唱的时候,有的要用手捏着嗓子唱,发出来的声音才细才更像女人的声音。   父亲多才多艺,他在皮影班子里,既是班主,也是演艺的主力。他能拉四弦胡琴,还能唱花旦,老了的时候,还能唱老生,同时他还会拿影人子。   父亲是我的骄傲,有人问我,你是谁家的孩子?我马上就会说,我爹是黄影匠。黄影匠应该算我爹的艺名,在黑龙江的海伦县、青冈县、明水县、望奎县、拜泉县等县,我爹都唱过影,我爹的名气,特别在家乡的十里八村,应该说是家喻户晓。   父亲的皮影班子,演出的戏台,有的用木板搭成台子,有时用四轮大马车的车板靠在一起,再搭上几个板子,之后把木制的板房组装在上面,就可以唱戏了。皮影戏的屏幕用白布做成,里面有两盏大汽灯,影人子在里面摆在白布上,外面看戏的人就十分清楚了。影人子毕竟小,头茬加身子连在一起,最大的也只有一尺二寸大小。前面的人看得清,后面的人更多的是听影了,更多的是参与这个热闹。   父亲的收入,一个人挣两个艺人的钱,因为他是班主,就多挣一份。父亲的这份收入,是我们兄弟三人读书的保障。   “文化大革命”来了,父亲的皮影戏也歇业了。直到“文革”结束后,父亲的皮影班子才又走街串乡。可惜的是,父亲的后期皮影演出,我没能看过一次。因为1978年恢复高考,我考学离开了家乡。   我爱好文学,与父亲应该有一定的关系。父亲给了我生命,也传给我与文学相关的生命基因。因我喜爱影卷中的唱词,所以最初的文学样式,我喜欢的是诗歌。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诗歌,出的第一本书,也是诗集。也算可惜,刚刚懂得怎样写诗,刚刚在《诗林》《诗刊》《十月》等报刊发表了诗,却不写了,而写起了报告文学。母亲去世后,我写了一首小诗怀念母亲。《母亲》就发表在《诗林》上。   母亲是个胆小的女人   她怕父亲生气   她怕婆婆说她懒散   她怕儿子去出远门   真出远门时也只掉一次泪   她说 一个女人只能跟一个男人   不然死后就要分身   她说 婆婆的嘴是媳妇的命运   儿子的影子就是妈妈的一切   可是   一天早晨 婆婆安详地走了   她说不上轻松   忧伤却多了几分   当她敢和父亲顶嘴时   她心中的那个影子也不见了   走向遥远的儿子   却没走出她的心   一次   在如豆的煤油灯下   她向儿子询问   城里的十字路口   也有纸灰吗   父亲一唱影,就要几个月不在家,家里全靠母亲操劳。那时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哥哥和一个年龄大了的奶奶,父亲不在家,家里家外,就要靠母亲一人操持了。但母亲从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