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的村庄(外一篇).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村庄(外一篇).doc

我的村庄(外一篇)   在我最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住在一个不能称之为美丽的村庄。    那是一个集回、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汉等多民族的农场厂部,周边的地方称之为连队,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和蔬菜,都是农业户口,而在离它三公里远的工矿厂则被称之为地方上,户口都是城市户口,主要产煤、各种泥土烧制的缸、碗、玻璃器皿等,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都比我们高出很多,连南台子煤矿的孩子们都在气场上压过我们。    家,就在村庄唯一的公路边,一棵要两三个人才能围抱过来的榆树似乎就是我家明显的代名词,遇到老辈人只要说我家就在那棵老榆树底下,十个人有八个人就会拍拍脑袋说:哦,你就是那个谁谁家的孩子,其实,姓啥名谁他也未必真能想的起来,但老榆树底下的人家始终是那个时代所有熟识的人对我们家的一种记忆。    那个年代,可玩的东西不多,可看的书也不多,闲来没事时最多的时候就是站在榆树底下看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春天看牧民赶着大批的牛羊驮着帐篷和物品经过老榆树转场,深秋又看着牧民赶着肥硕的牛羊返回。回民和汉民的居住区是分开的,每天都可以听见阿訇念经,有时候会跑到宰杀牛羊的地方看阿訇为即将被宰杀的牛羊念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只吃念过经后宰杀的牛羊肉)。在刚刚兴起买电视机的时候,我会跟着跑到村庄里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看一场电视,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睡到床上还会长时间回忆电视中的情节,小鹿纯子、山口百惠都是我曾经崇拜的偶像,但大多数还是会在放电影前早早到露天电影院占地方,看不多的几部题材有限的电影。    村庄不大,即使将周边的连队都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口。同学友情就是在那时候建立起来的。冬天打雪仗爬山、夏天帮着各家种地干活,秋天一起去苹果园偷苹果收麦子和包谷。青涩中留下了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暗恋或者初恋,直到几十年后同学们再次相见时才能幡然明白的情感。    村庄的清晨是美丽的。春天田野一派忙碌:耕地、播种;夏天绿意浓浓,沟渠里欢唱的是清冽的伊犁河水,沟渠边是维吾尔居民栽种的结满桑葚的桑树,透过不高的院墙可以看到每户居民家院中盛开的各色鲜花随风摇曳。秋天,村庄成片的良田麦浪滚滚,一派收获的繁忙景象,冬天白雪皑皑,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被雪覆盖的村庄显得更加安详和神秘,包容着所有村庄人的梦想和激情。    炊烟,是村庄的一个标志,虽然别的地方的人做饭烟囱也冒烟,但不及村庄黄昏时和清晨时冒出的炊烟那样令人魂牵梦绕,那样让人永远不能忘怀。    村庄的炊烟是多彩和富有诗意的。清晨它是一曲悠扬,让沉睡中的人们在炊烟升起时苏醒,打扫庭院,刷牙洗漱,开始一天的生活,黄昏,它是一曲思恋,让离家劳作或出行的人们在炊烟升起时抬起脚步往家赶,似乎只有踏入自家院门的那一瞬间心才找到归宿,歇一口气,喝一口茶,端起满溢香气的碗美美的吃一大碗,摸一把嘴,一天才算没有白活。村庄的炊烟在记忆中是一首不能忘怀的回乡曲。    大榆树、转场的牧民和牛羊、只见其声未见其人的阿訇、各个民族友好相邻的居民,甚至村庄里随处可见的各家尽忠看门的狗和他们充满激情的狗吠都是我对曾经生活过的村庄的美好回忆。   丁香花开    我从来就没有用笔记录过我的母亲。    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缺失的,直到十二岁时母亲才重新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记忆中我从没有当面叫过她“妈妈”。或许,在两岁之前叫过,但时间太过久远我已完全不记得了。    两岁之前,我出生并生长在敦煌,两岁之后我随养父母远走新疆,直到十八岁我再次回到敦煌。    记忆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当你觉得某些事情已远远离开你不会再来的时候,它却突然闪现在你的眼前,而且,想记录它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每天你都会被这样的记忆折磨着、提醒着、催促着。    我的这种感觉相信母亲也有。因为当我离开敦煌到新疆生活到十二岁的时候,母亲突然到访,陌生、漂亮、戴一副近视眼镜且有很好气质的母亲盯着我看了很久,不霭世事的我也瞪大眼睛迷茫地看着她,我不知道见到我的刹那母亲的内心是怎样的波澜起伏。以后的几天,我陪伴着她去市里的商场和当地唯一的公园,并和她留下了记忆中的第一张合影。    第二次见面是三年后,当时我们国家和苏联关系日益紧张,处在中苏边境第一线的边城小镇更是紧张万分,往日可以随便玩耍疯跑的边境线上,家长们再也不允许我们随意出门。母亲来到边城的意图很明显,不放心我的安全,想和我的养父母协商把我领回敦煌,自然未果,理由是:边境小城生活的人多了,别的孩子都没事我也照样不会有事。母亲伤心而去。养父母们的脸色也阴沉了很多天。从养父母们日益增多又遮遮掩掩的谈话中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青春期的叛逆和对父母可笑的仇恨让我每天的生活不再轻松,就像鸵鸟一样,我把自己的内心和欢笑深深地埋藏起来,一夜之间我似乎长大了许多。    和母亲的第三次见面是在我高中毕业后给亲戚家做饭带孩子,甚至差点留在边境小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