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doc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对话时间:2015年5月   对话人及对话整理:叶果   一、我不是某个流派   叶 果:从您的名字可以看出,您是在杭州出生的,您祖上也是杭州人吗?   李杭育:和“沪生”是一样的道理,你想如果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怎么会突然有一个孩子叫“杭生”或者“杭育”呢。我老家是山东的,我哥哥和姐姐都在大连出生,只有我是在杭州出生的。   叶 果:关于您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可以聊聊吗?   李杭育:我父亲是乳山人,威海市下面的县级市,母亲是蓬莱人,都是胶东。他们俩是在大连结婚的,我爸爸是很早就参加共产党的,抗战胜利之后被调到大连去了,在海关。我妈妈是投奔共产党去的,在海关系统,党组织撮合他们的。我们家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一步登天。我爷爷是个不识字的文盲,我爸爸只上了三年小学,我妈妈是参加了革命以后接受的教育。我哥哥是名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庆西,他也写过小说,但是以评论为主的,已经退休了,退休前在浙江省文艺出版社工作,现在被聘为《书城杂志》的执行编委。   叶 果:小时候的您是什么样的状态?学习成绩好吗?   李杭育:说实话,我是没有好好读书的,但我认为我是一个超级聪明的人。我是极轻松地读完初中的,成绩一直是数一数二的。我曾经四门课399分,语文写了个错别字扣掉一分。我当时不是玩,我爸爸在医院里,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月票,下午放学我就马上去医院听我爸吩咐,要我去买什么,去做什么。那个时候我书包从不带回家的,老师一边在上课,我就一边在做作业。那个时候,我有时候稍微有点懈怠,我妈妈就会哭的,说,“就指望你了,你还这么贪玩,这么不懂事。”前阵子我和我妈妈说,我本来应该十分爱你的,但是现在只能爱八分,另外两分是被你打掉的。我印象中是每天挨打的,我妈加了一句,有时候一天还会挨好几顿。我妈打我呢,有个特点,主要是打给街坊邻居看的,表示出自己不护短。虽然打得不会很重,可是伤自尊啊,那个时代的父母从来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的。   叶 果:你父母都是经历过文革的人,这对他们和您的影响大吗?   李杭育:爸爸那个时候受批斗,是自己单位的批斗,每天还是能回来的。他从来都不是当权派,所以挨批斗不是第一轮的,文革一开始是没有冲击到他的。后来68年开始清理阶级队伍,说他是富农。他的家庭倒是真的富农,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按照中国的传统,他是会继承家业的。但是我爸爸不服的是,这只是理论上这么说说,实际上他年纪轻轻就出去革命了,家都不要了,怎么就成了富农了。我认为我爸爸不是身体原因去世的,是郁闷死的。他是胃癌去世的,在得到“解放”后的半年多就检查出来有胃癌,拖了两年多,去世了。那两年我还在读初中,我哥哥比我大六岁,他69年春天去的黑龙江,那个时候我爸爸正在挨批斗,68年开始挨批斗,被批斗了三年,到71年底才“解放”。我爸爸挨批斗的时间里,我们三个孩子当中,基本上是我在经历。我爸爸挨批斗不到半年,他们就走了嘛。文革的经历对我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丧父啊。十来岁,就没有了父亲,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叶 果:可以说说您的知青生活吗?您对知青岁月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李杭育:我看过很多写知青题材的小说,他们生活的地方都比较浪漫,我不是这样的,那时我在萧山。我印象当中就是饥饿,其实我们所在地不是产粮区,是产麻的地方。一天到晚都在寻思到哪能吃到肉。就是要肉,我给你说真话,不用笑,我几乎什么肉都吃过,除了人肉。在我们的知青点,几乎是男女知青各半,几乎每个人都有男女朋友,这都是说说的,和现在的理解不太一样的男女朋友。萧山的农民,我看是全中国最辛苦的。富阳人有句话,“三个富阳人做不过一个萧山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插队的地方土壤很差,是围垦海的盐碱地。就是这种土,萧山人一个人才只有三分地,你不靠勤劳怎么过得下去。萧山人是靠卖榨菜过活的,骑着自行车卖到杭州来也够辛苦的吧?不行,卖到杭州来赚不到几个钱,要卖到上海去,一整天可以多卖两块钱。为了多卖两块钱,早上三点钟出门,跑去上海,当天回来,带个盒饭,里面放点咸菜啊什么的。我在那里插队,你说怎么可能不辛苦。   叶 果:您怎么理解“寻根派”?评论家对您的“寻根派作家”的定位,您觉得准吗?   李杭育:我不是某个流派,这是别人来概括我们的。寻根派的意义呢,2013年我曾经写过文章,名叫《我的1984年》,可以从我博客上看到。这是非虚构,像自传一样。这篇文章现在或者将来引用率会很高,包括里面说到的寻根派和当代文学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叫“杭州会议”,是如何酝酿出来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寻根派的解读是,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望文生义。去年一帮作家搞活动,他们在会上还议论了这篇文章。文章里涉及到很多人,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一个人跳出来,说我说的不对。   叶 果:说起您,很多人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