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第十五课 《闺塾》、第十六课 《哀江南》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十五课 《闺塾》、第十六课 《哀江南》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十五课 《闺塾》(自读课)
第十六课 《哀江南》(自读课)
第十五课 《闺塾》(自读课)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本出戏中三位人物的鲜明形象。
2. 品味风趣、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特色。
3. 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二. 文章简析:
(一)作家作品: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
明传奇是对明代南戏的称呼。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风格各异,成就不同。
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共五十五出。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
《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闺塾》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这是全剧的基础。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杜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春香、塾师和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三. 重点解析:
(一)人物形象
1. 春香:杜丽娘的侍女和伴读,天真、直率、顽皮、娇憨、泼辣、大胆、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敢开先生的玩笑,无视封建礼教、师道尊严,和杜丽娘相比,更富反抗精神。
2. 杜丽娘: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从小受到严格的管束。她的性格较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并不一致,她知书达理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又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她出于礼节上的尊重,对陈最良的态度始终是恭谨的。但是她同春香一样讨厌陈最良的说教,向往高墙大院外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3. 陈最良: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他的名字,就含有作者对他的讽刺。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他的身上暴露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二)鉴赏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剧中三个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鲜明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四. 难点解析:
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光彩的巨作,它写理想、叙爱情,织之以奇思异想,使文章放射出浪漫主义的灿烂光芒。
本剧的浪漫主义集中体现在“梦境”,以“死”抗争“幽冥”等方面。课文节选部分虽未有突出的描写,但也流露出对理想的追求。
本课节选的段落主要成功在于表现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和禁锢上,杜丽娘足不出户,连花园都不涉足,在封建家长的约束下,从行动与思想上接受着所谓的教育,实则是心身残害,身居深闺,实属“囹圄”。
春香是灰暗中的一个亮点,她机智、大胆,在与陈最良的对话中,有一种让人痛快之至的感觉。
汤显祖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虽不能为人们指出通往美好生活的路径,但却以他的方式给人们以反抗精神上的鼓舞。
第十六课 《哀江南》(自读课)
一. 学习目标:
1. 品味曲词慷慨悲歌、哀切感人的语言特点。
2. 鉴赏作品情与景的关系。
3. 体会作品的兴亡之感。
二. 文章简析:
1.《哀江南》景与情的关系
这套曲子自开篇两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各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
2. 写作特色
(1)景物描写极尽铺陈,突出凄凉,各节选之曲词犹如一幅幅国破残败之图,作者精心地把它们组织在一起。
(2)对比手法的运用:眼前的景物与昔日之景之比,展现了国破山河亦不在的哀伤。
(3)直抒胸臆手法的运用:作者借苏昆生的唱词,抒发了深沉的故国哀思、为国忧心的感情。尤结尾一句“放悲声唱到老”更将全曲推向感情的极点,强烈的亡国之痛,并点明全篇主旨。
3. 品味本篇的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