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桥是路的守望者.doc
桥是路的守望者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岁月发生多少次更替,无论经过多少个花开花落风狂雨骤,桥始终连接着路永远无怨无悔,恪心坚守,即便是永远的日晒,永远的风吹,永远的雨淋,也静静承载,矢志不移。除非那座桥走到了尽头。否则,桥永远是路默默的守望者。
有句话说,桥归桥,路归路,说的是互不相干的事别搅合在一起。事实上,路离不开桥,桥也离不开路,桥和路偏偏唇齿相依,不离不弃,无论白天黑夜,四季轮回,永远厮守。路一段一段丈量着行人的脚步,桥一座一座连接起生命的历程。
特别是今天,铁路、公路在群山里蜿蜒,大桥、小桥一座座呼之欲出,路和桥相偎相依,肩并肩手牵手一直向前。
昭(昭通)会(会泽)高速不过是区区一百多公里,六千多人上马,机械设备一千多台,投资几十个亿,如此短却又十分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隧道和桥梁就占了总路段的60%左右,其中桥就要修一百多座。
说昭会路重要,因为那条路是重庆到昆明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是云南省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是云南南北高速公路大通道的重要一段,是云南通往四川、重庆及华北方向最便捷的交通运输大通道。麻昭、昭会、待功三条高速公路是云南省“南北大通道瓶颈”的三大路段,其中,昭会高速公路横跨滇、黔两省三市三县一区,是云南省干线公路网规划中“七出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第一条跨省修建的高速公路。
10月25、26日,我们一群写作者在市作协的组织下,来到昭会高速公路采风。昭会公路是在云贵边界交叉的山区沿牛栏江施工,几进几出云贵。重大控制性工程是牛栏江特大桥和大口子隧道、邱家垭口隧道,目前都正在按计划施工中。我们看到,昭会高速工地一片繁忙景象,扎钢筋的、架桥的、修隧道的、铺路的,拉土的工程车一辆接着一辆。路还在是毛路,隧道还未打通,桥梁正在施工。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桥,同是一个“桥”字,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语,从前的石拱桥和今天的水泥钢混桥相比何止天壤。过去是人背马驮,完全是手工操作,现在是机械化作业,科学施工;过去是人海战术口号是人定胜天,现在是集团公司运作电脑管理共筑路桥梦。昭会高速是中国铁建十二局、十六局集团等公司承建的,桥梁多,难度大,仅一合同段就要建大桥10座、中桥4座、小桥1座;二合同段要建大桥10座、中桥2座、天桥2座;四合同段全长只有11.9公里,主线就要设大中桥23座,桥梁桩基594根;六合同段特大桥1座、大桥14座、中桥5座、小桥5座。昭会公路共8个合同段,要修的桥一百多座,不少啊。
说到桥,心里总有记忆的东西从心灵深处丝丝缕缕地窜出来。在乡村,几块木板,几根长树,几块条石就是一座桥。桥虽简陋却解决了行路的难题。桥淡然、恬静、无语,犹如山间的野花,乡村的平民一样朴实、包容、大度。
当年参加工作时,我去家访,要过一条河才能抵达好几名学生家,曾多次卷起裤腿趟水过河,也曾被村民背着过河。当然,那是秋冬水瘦季节。遇着洪水暴涨,浊浪翻滚,肝胆俱裂,不敢拿命相博,好在河上有了一个独木桥,那是一棵被人放倒在河沟上的大树,把断了的路连接起来,连起了出发地和目的地。大树的皮多皱,多疤,生涩,丑陋不堪,光着脚走在那些疤瘌上却比较把滑,不至于跌落水中。桥下面洪水滔滔,浊水里翻滚着枯树、泥石、野草,人和桥均在微微颤抖,再险,还得过。不管怎么说,来来往往的人通过那个简陋的桥,或求学、或工作、或归家,或为生计奔波。假若没有那个棵树做桥,路就断了。
后来,那棵树朽了,不能过人了,政府一个领导拨了一笔专款修了一座石拱桥,不但人不再摇摇晃晃完全可以大摇大摆地过,连运煤的大车也轰隆隆地在上边驶过。桥宽敞了,稳固了,结实了,有了成群的村民荷锄而归,有了背着书包的学生嬉戏而过,有了吵闹,有了拥挤,有了喜悦。
山里乡亲记住了那个人,那个人当年曾在那里当过代课教师,他在村民的火塘边吃过荞粑粑,喝过蹲蹲酒,尝过罐罐茶,衔过旱烟袋。上课下课卷起裤腿无数次趟过那条河,曾经在独木桥上颤颤巍巍地送走过很多白天和黑夜。他当了官,出行有了小车,不用再过木桥、石桥、板桥、铁索桥,但他没有忘记那些父老乡亲,没有忘记那条令人难忘的河。如今,他背驼了,身子弯成了一座桥,当年他教过的学生,正是从他的桥上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成熟和成功。父老乡亲和学子也把他永远记在心里,那是一座架在群众心里的连心桥。
在昭通,还有一座架在洒渔河上的桥,那桥古朴平凡,无任何华丽雕饰,却给人厚实稳固的感觉。桥是连接昭阳区靖安和永善的石拱桥。我好几次到靖安、到松杉、到永善,走在那座桥上,都会想起那个修桥的彭勤先生。桥经历了岁月无情的淘洗,桥身已经斑驳,变成黑褐色了,失去往日的风采,桥却是稳固如初,结实如昨。先生是昭通的武林高手,他的武功造诣和抗日传奇在本地妇孺皆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教师集中在四小培训体育,学乒乓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