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播视角下的胶东秧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俗传播视角下的胶东秧歌.doc

民俗传播视角下的胶东秧歌   摘 要:由郭靖宇导演的电视剧《大秧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大秧歌与抗战紧密相连,通过影视题材,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大秧歌表演,传播了传统的胶东秧歌。本文运用民俗传播学、民俗表演的相关理论,具体分析电视剧中的“大秧歌”,以期从理论上对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保存和传播有新的启发。   关键词:胶东大秧歌;表演;传播;保存   胶东秧歌源于明代,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一带,不同于其他北方秧歌,它以热烈欢快、风趣幽默的民间舞蹈开场,以质朴坦率、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小戏为主体 ,其杰出代表是海阳秧歌和胶州秧歌。电视剧《大秧歌》演绎胶东红色历史,剧中跌宕起伏的抗战故事大受观众好评,而贯穿其中的胶东大秧歌不仅动人心弦,更传播了民俗文化。   一、传播媒介与传统实践中的“大秧歌”   电视是流传最广泛的一种传播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反映社会和民俗生活变迁、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电视剧《大秧歌》,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了五场形式略有区别的大秧歌。前三场秧歌戏不仅有过场,扭秧歌,斗秧歌,还有秧歌戏,后两场秧歌仅仅只有扭秧歌。不可否认,电视剧导演或演员会出于商业目的和剧情、收视度等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对大秧歌进行删改,因而这五场秧歌,既有胶州秧歌的元素,又有海阳秧歌的特点,虽然剧中演员称为胶州秧歌,大秧歌,但从人物角色、表演程式上看,所体现的海阳秧歌的特征更多,所以笔者将之统称为胶东秧歌。   (一)人物角色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作于清代咸丰年间 的《秧歌词 》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胶州秧歌的资料,其中描写了膏药客、小??、扇女、翠花、棒槌和鼓子等角色行。”(图1列举了《秧歌词》中各角色名称、道具、舞蹈特点)[1]这六大行当流传至今,基本上已经定型。其中,膏药客充当“画外演员”,即会演的报幕员。很明显,电视剧《大秧歌》中没有膏药客这一角色,而是由乐大夫通过唱演方式报幕。因而《大秧歌》表演形式的主体是海阳秧歌,而非胶州秧歌。   海阳秧歌的起源早于胶州秧歌,据史料记载,海阳秧歌的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明朝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繁盛时期在清朝中叶”[2]传统的海阳秧歌,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执事、乐队、舞队”,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有乐大夫、花鼓、小女曼、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傻小子、老头、老婆、相公、媳妇等。电视剧《大秧歌》(第4集从2分―3分15秒),出于剧情的需要,有2对秧歌,分别是赵家秧歌,吴家秧歌,这2对秧歌在正月十三进行斗秧歌。在影视中,2对秧歌由乐大夫带领,随后跟着5对花鼓、5对小??,之后跟随各色表演者,吴家秧歌队表演者有一对鳖精,一对渔夫,一个翠花,一个货郎,一个扇女。赵家秧歌表演者有一对渔夫,一个货郎、一个扇娘、一个翠花、一个老婆,从人物角色中可以看出《大秧歌》融合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基本元素。   (二)道具   电视剧《大秧歌》中人物角色所使用的道具,与传统的胶东秧歌的道具差别较小。吴家、赵家秧歌均是乐大夫执甩子,随后花鼓腰缠花鼓,小??执彩扇,货郎挑担,渔夫拿鱼叉。在服饰上,由于时代和剧情的需要,仍是以传统的红、蓝、明黄等华丽的演出服为主,但值得关注的是乐大夫不仅像传统一样穿羊皮,还使用了黑色,这体现了秧歌表演对民俗风情的尊重和传承。但在乐器上有很大的差别。《胶州秧歌》伴奏乐器有:唢呐、南鼓、大锣、大拨、小钹。《海阳秧歌》伴奏乐器有:唢呐、笛、四胡、板胡、大鼓、花盆鼓、打钹、钗、小钗、锣、小锣。[3]电视剧《大秧歌》中,2对乐队所使用的乐器都只有鼓、钹、锣。   (三)表演程式   “传统的秧歌表演,主要由五个基本程序构成,依次为迎秧歌、拜庙、拜爷、演出、领赏钱。”[4]影视剧中只有演出这一环节,虽然不完整,但形式上和传统的秧歌表扬并无二致。《大秧歌》中,首先执事宣布斗秧歌开始,2对秧歌分别在乐大夫的带领下进场,队形上先是竖排,随后开始边舞边变队形,有十字梅、绳子头、两扇门,竖排之后,按逆时针方向走大圆场,指挥乐大夫舞至中间即开唱,通过唱的方式点报节目,各种秧歌小戏舞蹈节目依次亮相表演。唱词在句式上上下句对称,内容上2对相互嘲讽,语言质朴幽默。这体现了海阳秧歌舞则纯舞,唱则逗情的特点。如电视剧第四集中两队唱词――吴家:燕子钻天云里走,犬马下山乱点头,猫头鹰枝头声声地叫呀,屎壳螂赵家门口滚绣球。赵家:耗子咬天好大胆,马王爷我有三只眼,睁一只来闭一只啊,看你吴家敢翻天。乐大夫及舞队的舞蹈动作也同样模仿民间武术,如螳螂门等。   (四)小戏秧歌   秧歌一般是扭,而胶东称为唱秧歌,具有情节小戏是胶东秧歌区别于其他北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