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重点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 §4-1 摩擦 §4-2 磨 损 §4-3 润 滑 分析讨论 建立条件:两表面形成收敛油楔;润滑油有一定的黏度,且供油充分;两表面有一定的相对运动速度且使润滑油从大口进小口出。 t t 出口流量 进口流量 2·b图: 两形成收敛的楔形的板内部由于进入油量大于流出的油量,油必将由进口a和出口c两处的截面被挤出,内部就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这种有一定粘性的流体流入楔形收敛间隙而产生压力的效应叫流体动力润滑的楔效应。 v1 v2 收敛油楔 2.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针对高副运动表面 ★★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①弹性体的弹性变形 ②高压下油的粘度变化 ★★油膜形状特点: ①高压接触区,膜厚相同为ho ②油膜出口处有缩颈,产生hmin(压力有突变) ★★油压分布特点: ①高压接触区,压力分布同赫兹应力 ②缩颈处产生很大的压力高峰 3. 润滑状态图 v1 v2 收敛油楔 七个影响因素:   1·最小油膜厚度hmin   2·单位宽载荷w=F/B   3·卷油速度u=(v1+v2)/2    4·粘度?0   5·粘压系数?   6·综合曲率半径 ??=?1?2/(?1??2)   7·综合弹性模量 道森无量纲参数群: 速度参数 载荷参数 材料参数 膜厚参数 马丁方程: H=4.9U/W,刚性等粘度,高速轻载 布洛克方程: H=1.66(G·U)2/3 ,刚性等粘度,中载 道森方程: H=2.56G0.54U0.7W-0.13, 弹性变粘度,重载 赫里布勒方程: H=3.01U0.6W-0.2,弹性等粘度,低速重载 式中 λ— 膜厚比     Rq— 接触表面轮廓的均方根偏差    Rq≈(1.20~1.25)Ra 一般认为  λ≤1 边界润滑状态      1λ 3 混合润滑状态       λ3  流体润滑状态 4.膜厚比和润滑状态 攀枝花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4-1 摩 擦 §4-2 磨 损 §4-3 润 滑 知识准备: 摩擦的概念:在正压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间有相对运动(或其趋势)时,在接触表面上就会产生抵抗运动的阻力,这一自然现象被称为摩擦,阻力叫作摩擦力。 有摩擦现象存在,就会有磨损产生。摩擦、磨损既有利也有弊。据统计:由摩擦而造成的能量损耗占世界工业能量消耗的1/3;有80%的零件失效是由磨损而引起的。 ★汽车靠摩擦制动,皮带靠摩擦传动,磨床靠磨损加工。 ★各运动副间又因摩擦而损耗功率。 摩擦 不利方面:消耗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温升 有利方面:可用于传递运动或制动 磨损 不利方面:尺寸变化,精度丧失,甚至报废 有利方面:可用于新机器的跑合成形,使成为一种加工手段(如研磨,磨削加工) 控制摩擦、磨损不利方面的有效手段 研究相互接触表面之间摩擦,磨损,润滑机理的一门学科   润滑 摩擦学 摩擦分类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干摩擦 边界摩擦(边界润滑) 混合摩擦(混合润滑) 流体摩擦(流体润滑) 一.干摩擦(最差状态) 特点: f 很大,磨损很严重,应力求避免 机理: 1.机械摩擦啮合理论 Ff = f * Fn 式中 :Ff —— 摩擦力; f —— 摩擦系数; Fn —— 法向载荷 公式表明: (1) Ff与Fn成正比;(2) 动摩擦系数的大小与相对滑动速度无关; (3) 摩擦力的大小与名义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定义:两摩擦表面间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的纯金属接触时的摩擦。 Fn Fn 2.粘附理论 A·简单粘附理论:1945年由鲍登等人提出,认为接触面积并非公称接触面积A0,而是由一些表面轮廓峰相接触所形成的接触斑点的微面积的总和(真实接触面积Ar)。由于Ar很小,轮廓峰接触区压力很高,产生塑性变形,发生粘附现象,形成冷焊结点。相对运动时,冷焊结点被割开。 限 较软材料的剪切强度极 — 较软材料压缩屈服极限 — 真实接触面积 — 式中: B sy r A t s 说明 计算公式 简单的粘附理论认为:真实的接触面积Ar决定于软金属的压缩屈服极限和法向载荷Fn,由于大多数金属的τB/σSy的比值较接近,所以其摩擦系数相差很小,这在常规环境下,因为在界面上覆盖有一层氧化膜或污染膜,对于静态接触,大体是正确的。但对于处于真空中的洁净金属发生摩擦时不适用,真空中的f值比常规环境下的大得多。因此鲍登等人于1964年又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修正粘附理论。 B· 修正粘附理论: A ri+Δ A ri τ=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