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1、据传说及古籍记载推断,中国在夏代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在学校接受生产技能及与战争相关的武士教育。 2、西周官学分国学和乡学,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国学分小学与大学两级,乡学只设一级。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主干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大学教育以礼乐为重点,小学教育以书、数主。办学目的是培养奴隶主贵族的年青一代,“学在官府”是西周官学的显著特点,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庶民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国学与乡学衰微,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齐国的稷下学宫是著名学校,教师择优聘请,教学内容不受官方限制,促进了诸子学派的形成;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不同 学派兼容为办学方针、百家争鸣的学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汉代独尊儒术,经学的兴起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太学是中央官学的主体,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地方官学除传授儒学外,还包括识字教育 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①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士。 ②办太学,培养儒家人才。 ——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 ◆太学的教学内容:经学 ◆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士子读太学的出路:考核合格后可以授官 5、设国子学 :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设分科大学 刘宋设四大学馆: 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影响。 6、隋唐时期的教育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隋代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后改“国监”) ,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事业成为独立部门。 唐朝设置国子监,国子监既是唐代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最高的国立大学;地方官学包括府、州、县学校。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多种形式办学;教师管理完善;学生管理上有升学、退学、考试、作息等规定。 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 弘文馆,崇文馆:皇帝,皇太后近亲,及宰相等一品功臣子弟才能入学 ; 国子学:供文武三品以上或从二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太学:供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律学,算学,书学等:八品以下子孙入学; 药学:只招收庶人子弟入学 7、宋代书院: 1)起源,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 ①、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2)唐末五代以后书院发展的原因: 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晚唐五代军阀割据十分严重,战争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育事业,士人大量失学,需要寻找求学的途径。 ②、私人讲学的传统 私人讲学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4)宋代书院的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 、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 ④、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 和谐精神。 5)宋代书院教育制度的意义: 书院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官学的特征,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病: ①书院本身学术自由的风气,极大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发展; ②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从而促进了官学的发展。 6)蒙学教育的发展: 蒙学教材的编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 8、明清两代狭隘的立国思想制约了官学发展,政府对学生思想控制极严。明朝中叶起封建官学在官方严格钳制下走向衰落。国子监为明清两代国家最高学府;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学宫”。 content 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的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劝学篇“主张日积月累,专心致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契而不舍,金石可镂”。);董仲舒,汉代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民成性进行教育。唐韩愈《师说》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宋代朱熹提出“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明代王守仁(王阳明)重视“躬行实践”“自求自得”“循序渐进”。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古代教育家早就认识到教育问题实质是社会问题。 孔子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