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生活,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docVIP

回歸生活,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歸生活,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回归生活,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07春苏州电大小学教育本科 学号071040120 胡佩霞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重点提出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小学生品德的培植场域绝不是脱离社会的“真空”地带,而是一个丰富多彩、鲜活的社会生活世界。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必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生活中实践,以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活用教材 创设情境 启迪情感 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及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因此,新课程标准重点提出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现代学校品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品德课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是品德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尤其是忽视学生主体,只为教而教,只有说教而说教。教师采用的多是“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的容器,是课堂教学的“旁听生”、“陪审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种无视道德教育主体,无视学生道德需要,甚至脱离道德生活实际的教学不正是导致长期以来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学生知行脱节的重要症结吗!”与“生活中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教材是教学的经典范例,是诱发师生活动的引子。教师要把学习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综合实践的相关领域,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1.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资料,获得亲身体验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可布置学生进行两个项目的调查。(1)让学生对学习用品、玩具、家庭用品等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调查研究。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统计、归纳,学生认识了许多的塑料制品,对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学生通过实践所认识的,远远多于老师所能告诉他们的。课前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深入了解塑料制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了解你的家里、学校里或周围有哪些“白色”污染,可以采用记录或照片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塑料是不是最糟糕的发明”得出“塑料本身没有错,错在人类使用不当”的正确认识,并提供方案和提示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积极行动,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白色污染”。 2.课上选取典型事例,力求真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品德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现在生活的教育价值,往往选取他们当前的典型生活事件作为教学活动范例。但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学生来说,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静止的和虚化的,只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思路。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生活,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 如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发现尽管水就在学生的身边,但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不会太在意。于是我提出了最近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水污染的严重性。接着,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水污染现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听我们爸爸妈妈说,小时候河里的水可干净了,可以洗澡,可以淘米洗菜,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呢!可现在太脏了,有些饭店总是把一些食物垃圾和污水倒在河里。”有的学生说:“我常常发现我们家小区后面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环保工人一直在打捞。”还有的说:“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因为吃了河里的鱼而中毒了呢!”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忧患意识,知道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3.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内容,加深学生的体验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都向我们道出了同样一种心声,那就是生活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辅相成。教育必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同时更要服务于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局限于一学期十几课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况且教材上很多内容不是能马上跟着时间脚步而改变,所以我们更要及时捕捉时代信息,踏着时代的

文档评论(0)

v4v5v4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