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避讳文化调查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考定年代。语讳和时代的对应关系极为严整,通过讳字可以判断古籍的成书时代或作者所处的时代。如北京师范大学藏《明谥考》三十八卷,前人已考定为清人所抄,但具体年代不详。书中卷内“曆”字作“歷”,“弘”字作“宏”,可见避乾隆弘曆讳;而“琰”字不避讳,可见不避仁宗顒琰讳。于是便知该书避讳至乾隆止,进而可推定该书为乾隆年间所抄,成书年代就更精确了。又如《宝刻类编》撰者无考,但由其内容终于五代可知其作者不可能是宋代以前之人;此书中有瑞州碑刻,而宋宝庆年间为避宋理宗赵昀之嫌名,改江南筠州为瑞州,据此可知作者当为宋末之人。 三、结语 (一)古代语讳充斥于各种文史典籍,其淆乱文史材料、错乱文字,严重影响阅读和研究效率。因此,作为文史工作者,要避免语讳造成的消极影响,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讳知识。一方面要熟悉历代的讳法、讳例、讳字、讳类,另一方面,还要学会熟练查找皇帝、诸王、后妃等名讳,以及他们的祖讳、家讳等,这样在文史阅读和考证时才能熟练运用讳字规律。历史上语讳制度最严格的时期莫如两宋,明万历以后,清康、乾时期,因此,对于这些重点时期的讳法、讳例、讳字,要多牢记一些,这样在文史研究时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全面学习和掌握语讳知识,陈垣所撰《史讳举例》是最重要的教材;而要查找历代避讳字,王彦坤所著《历代避讳字汇典》是迄今为止汇录历代避讳字材料最为丰赡的工具书。 (二)古代语讳用于鉴定版本、辨别伪书等考证工作时还不能“一锤定音”,一般来说,不能作为唯一的证据使用。这是因为版本有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影印本的区别。翻刻本讳字照刻,影刻本是用笔影摹或双钩底本字体,上版重刊,讳字自然也全部照录;影印本讳字更依然如故。翻刻本、影刻本、影印本上的讳字不再反映原刻的时代特点,这时讳字和时代就不存在对应规律,自然也不能用于文史考证。另外,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也有不同,官刻讳法严格,利用起来较为可靠,但私刻、坊刻讳法就不那么严谨,甚至同一字此避彼不避。这时如利用讳字考定时代,难免张冠李戴。因此,利用语讳考证时只有结合文史材料的其它特点综合考察,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一)心理机制:避讳的形成 1、迷信心理 当原始先人处于蒙昧状态之时,基于“神”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认为语言有着超凡的力量,对语言产生了迷信和崇拜。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语言和它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把语言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或客观事物的一部分,把语言和祸福相联系,从而对所崇拜、畏惧的事物不敢直接称说;遇到凶恶、不吉利的字眼或其谐音,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也加以回避,这就是语言迷信。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来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 ——吕叔湘《语言和语言研究》 中国人对名字的迷信是世界各民族中独有的,从而形成中国人所特有的名讳。相比之下,西方人几乎不避名讳,无论尊卑贵贱、年龄长幼,均可直呼其名。 国人所特有的名讳心理也可以从古人在辨物取名之始找到渊源: 《管子·心术上》:“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 《管子·枢言》:“管子曰:……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一名正则治,名倚则乱,无名则死,故先王贵名。” 《老子》:“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荀子·正名》:“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 《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左传·桓公六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一)心理机制:避讳的形成 2、求吉心理 趋利避害的本能 讳“死” 讳“疾” 明·陆容《菽园杂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著儿为快儿,蟠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讳狼藉,以榔槌为兴哥;讳恼躁,以谢灶为谢欢喜。” (一)心理机制:避讳的形成 3、审美心理 人们不仅在生活中有审美需求,在语言应用中也具有审美心理,即追求语言审美。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总是回避一些低级、鄙俗的词语,甚至是脏话,而使用一些文雅、好听的词语。 (1)避俗求雅: (2)避亵求雅 讳分泌和排泄 重义轻利 (一)心理机制:避讳的形成 4、憎恶心理 避讳不仅是心理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古代称谓词体现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是古代避讳得以愈演愈

文档评论(0)

a552223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