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从业者如何避免沦为非法集资.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2P从业者如何避免沦为非法集资

P2P从业者如何避免沦为非法集资 2015年P2P行业跑路消息频发,一方面表明P2P行业问题较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P2P行业已然成为触及刑事犯罪风险的“高危行业”。P2P从业者容易涉嫌的刑事法律犯罪主要有非法集资类犯罪、非法经营罪、虚假广告罪以及洗钱罪等。 本文重点就非法集资类犯罪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一、非法集资类犯罪分析 非法集资大家肯定不陌生,这是P2P从业者最容易涉及的行为。本文仅就非法集资达到一定的数量和金额而构成犯罪后主要可能涉及的两类犯罪展开分析,第一类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二类是集资诈骗罪。 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刑法及司法解释规定了四要素,即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以及社会不特定性。 实践中P2P平台是否构成犯罪可以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加以界定。 其一,以P2P平台是否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便擅自开展集资活动以界定其“非法性”; 其二,以P2P平台是否通过互联网、电视、宣传单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相关集资业务以界定其“公开性”; 其三,以P2P平台是否承诺高收益向投资人还本付息以界定其“利诱性”; 其四,以P2P平台是否针对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以界定其“不特定性”。 当然,以上界定更多的是基于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角度分析,而对于P2P从业者及投资人来说,如何有效的区分和辨别P2P平台是否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此给大家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办法:看平台是否设立了资金池。 一般来说,没有设立资金池的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情况较少,实践中仅就平台明知借款人提供的项目是编造的假项目而继续帮助其融资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共犯,这里通过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2015)湖安刑初字第150号案件 被告人朱某乙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朱某乙应被告人程某、朱某甲要求,帮忙成立一个类似其正在经营的“某”网络P2P平台,通过发布借款信息进行融资,以解决程某、朱某甲各自企业资金困境。后朱某乙联系代办公司,协助程某、朱某甲成立了某公司,并帮助组建了某投资网站,提供技术协助。 判决结果:朱某乙明知程某、朱某甲成立某公司系向社会不特定对象非法吸收资金,仍为其提供帮助,应认定为共犯。被告人朱某乙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接下来本文重点分析一下有资金池的平台是怎么卷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泥潭的。笔者认为,P2P网贷成也“资金池”,败也“资金池”。资金池的设立固然可以提高融资效率,但其给平台老板带来的诱惑也足以形成灾难。就资金池的形成而言,无论业界总结了多少种成因,其本质来源无非两种:一是真标错配;二是假标销售。真标错配非常好理解,即真标匹配的相反形式,如果平台提供的项目真实,其作为平台中介性质提供的借款人与投资人一一对应,在借款人与投资人完成借款过程中平台仅仅是中介服务且有严格的资金存管,那么不会形成资金池,也就很难涉嫌犯罪。而实践中大量的平台之所以形成资金池,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真实项目(真标)的期限和额度大幅度错配从而形成资金池,有些资金池金额大的超乎想象,这个方面已经有很多大咖们做了详细的分析,在此不作展开。假标销售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实践中超大型跑路平台如“e租宝”即是典型的代表,业界有说其95%的项目都是假标。 严格地说,无论是真标错配还是假标销售,平台在形成资金池这一“中转站”的过程已经触碰政策和法律红线,除非情节显著轻微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由此可见,更为严重的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资金池问题,而是资金池里面大量的资金流向问题,绝大多数跑路平台无非两类跑路原因: 一是为了给投资人还本付息,冒险将资金池里面的资金投资于房地产、外汇、贵金属、石油、期货等高风险领域,以期待高回报,结果投资失败甚至血本无归,造成所谓的“资金链断裂”,从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例如东方创投案件。 案例二:东方创投案件【(2014)深罗法刑二初字第147号】 被告人邓亮注册深圳市誉东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被告人李泽明加入,两人通过互联网、电话及投资入伙拉全国各地的客户在其网络平台进行投资,主要投向房产、企业经营借款、应收款、信用贷款等高风险领域,以新还旧,后由于投资人纷纷要求提现,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 最后被告人邓亮犯被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被告人李泽明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二是将资金池里面绝大多数甚至全部资金用于个人挥霍,或拆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