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茅盾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茅盾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新时期文学观念嬗变,对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固有结论的冲击,莫过于对茅盾的评价。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小说大师和理论批评家茅盾,已在重读文学名著、重写文学史的热潮中受到严峻的诘难。怎样重新认识茅盾的巨大成就、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全面而科学地评价茅盾在中共党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化史、思想史、报刊史、翻译史等方面的活动及其贡献,走出低谷开创茅盾研究的新局面,建立和完善作为一门显学的茅盾学,是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需长期不懈进行攻关的重大课题。虽然茅盾研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现在已走过了70多个年头,但由于茅盾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如此丰富,以致迄今为止,这一领域还有广阔的空间有待开发。 茅盾研究自50年代就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当时研究基本上是结合大中学校的现代文学教学进行的,所以以评析作品为主。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50年代中期之后,茅盾研究开始由名篇名著的评论分析向系统的综合研究发展,先后出版了五种专著:吴奔星的《茅盾小说讲话》(1954)、王西彦的《论〈子夜〉》(1958)、邵伯周的《茅盾的文学道路》(1959)、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路》(1959)以及艾扬的《茅盾及其〈子夜〉等分析》(1960)。这批专著突破了那种局限于作品评论的狭小格局,具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标志着茅盾研究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时期,茅盾著作与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的《茅盾文集》,山东师院、中山大学、上海师院相继编印了一些内部出版或油印的茅盾著译目录、年表与研究资料。然而,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茅盾研究热潮,随着1963年后一场席卷全国的批判“写中间人物”论和电影《林家铺子》的运动,很快就冷却下来,到1965年,茅盾研究的发展热头已告中断,文革十年,茅盾研究完全陷于停顿状态。总的来说,前十七年的茅盾研究工作,其格局基本上处在创作道路和重点作品的研究阶段,研究范围窄,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分散,还没有完全摆脱依附于现代文学教学的局面,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深度的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门。另外,前十七年的茅盾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发表的300多篇论文中,有半数以上是对电影《腐蚀》和《林家铺子》的大批判文章,粗暴武断、否决一切的政治判决书式的研究流播于学界,这只能使真正的学术研究受到不应有的伤害。虽然这一时期也收获了如孙中田、樊骏、王积贤、乐黛云、何家槐、丁尔纲、胡从经、刘绶松、黄侯兴等人所写的一些较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但应该看到,大部分评论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化、平面化、模式化乃至庸俗化的偏向,茅盾研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重大突破。 “文革”后茅盾研究开始复苏和发展,1981年茅盾逝世后,中共中央关于恢复茅盾党籍的决定和胡耀邦代表党中央所致的悼词,恢复了茅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与伟大革命文学家的本来面目, 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茅盾研究史上的两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此次历史性评价影响深远,廓清了茅盾研究道路上的迷雾,推动茅盾研究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与全面展开的重要历史时期。近二十年茅盾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恢复与重评阶段(1977—1983年)。这一时期在茅盾研究领域内主要进行拨乱反正和重新评价作家作品等工作,清除文革流毒,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学风,使茅盾研究工作重新走上正轨。虽然这个时期基础研究方面有了提高和发展,研究方法与视角有所更新,开始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可喜局面,但研究格局基本上仍处于零散而无总体规划的状态。二、发展与深化阶段(1983—1991)。1983年3月中国茅盾研究学会的成立,对茅盾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茅盾研究开始从零散状态向集约化发展,从无序格局向有序格局发展,从局部向整体发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预料之外的突进,茅盾研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最活跃、研究成果也最丰硕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几次影响较大的学术论争:关于对《子夜》及吴荪甫形象的学术评价问题,关于茅盾与自然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关系,关于茅盾创作与象征主义关系问题。这些富有生气的论争表面上看来互不相让、各持一端,其实又都在互为吸收、调整,这对茅盾研究的深入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国际性学术交流得到加强,通过与日本、欧美的直接对话交流,国内茅盾研究得到了新的参照系和研究视角,研究工作中呈现多方切入、纵深探索的格局,同时,国内茅盾研究也挟其强大的学术实力开始形成由内向外的渗透。三、回落下滑的阶段(1992年至今)。1991年10月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第五次茅盾研究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议,是茅盾研究自兴盛阶段逐步走入低谷的一个转

文档评论(0)

sunhao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